-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正琴:走在乡间邮路上.doc
朱正琴:走在乡间邮路上
“全国劳模”朱正琴是一名乡村邮递员。十年如一日,她骑着摩托车在山路上颠簸,守护着沉甸甸的邮包。在她看来,她带给村民的不仅是普通的信件和报刊,更是一份温暖和希望。
夏日清晨,黔东南州施秉县邮政局42岁的邮递员朱正琴骑着摩托车行驶在陡峭的山路上,车上搭着两个沉甸甸的绿色邮包。
刚到甘溪乡高碑村,田里干活的村民就大声跟她打招呼。来不及擦把汗,朱正琴赶紧打开邮包,把信件和报刊杂志送至村民手中。
64岁的杨梅玲盼来了在外地工作的儿子的信以及朱正琴给她带的生活用品。帮老人念完信后,朱正琴又赶往下一个村寨。
十年如一日,朱正琴的摩托车换了三辆,腿上的伤疤见证着这条艰辛的乡邮路。
“我能感受到,这份工作是有价值的”
朱正琴负责的邮路,单程长100多公里,覆盖16个村、2.7万人,大部分都是泥巴路、沙石路,有些村寨还需走水上滑索。
从摩托车上摔下过多少次,朱正琴已经记不清了。她记忆最深刻的是一次腿被摔成重伤,去医院缝了几针,丈夫在电话里哭着劝她不要再干了。可三个月后,她又笑着骑上了车。
“做乡村邮递员,太辛苦了,值吗?”记者问。
“干哪一行不辛苦?习惯就好了,况且我怀揣的不只是邮包。”朱正琴说,选择乡邮工作是因为责任。
2004年7月,前任邮递员朱世勇通过自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找了很多人都不愿意接他的乡邮活。最终,他找到了朱正琴。
“妇女也可以干邮递工作?”朱正琴感到疑惑。
“只要有责任心,性格开朗,会骑摩托车就行。”
“那我试试吧。”朱正琴学了几天摩托车后,开始了她的乡邮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年。
亲手把一封封邮件送到村民的手中,看到他们兴奋的样子,朱正琴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我能感受到,这份工作是有价值的。”朱正琴说。
可是,在乡邮路上,她体会更多的是艰辛。
每走一个班要一整天,晚上回到家已经十点多,凌晨6点又得起床分发邮件――一年365天,她有330天都在路上。
2007年12月,为了送一封法院专递,朱正琴骑着车往飞水岩村。坡陡处太滑,人连着车一起滚下几米深的水沟,腿上被石块划出一条口子。她忍着痛爬起来,徒步把邮件送到了村里。
在朱正琴看来,这些艰辛不算什么,最难耐的是心头的孤独。大山深处,有时半天不见人影。特别是晚上回家,大山里静得可怕,只听得见摩托车的轰鸣。
“没有想过换工作吗?”
“我得坚持,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知道有一种品质叫做忠诚。”朱正琴说,如果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这条乡邮路早就坚持不住了。
“乡亲们的需要,是我最大的快乐”
在边远山区,信件曾是村民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渠道,老百姓对邮递员有种特殊的感情。
把每封信件及时、准确地送到乡亲们手中,是朱正琴的工作目标。她总是说:“信件始终是第一位的,不管再苦再累,也要送到乡亲们手中。”
每年七八月份,外地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很多,这是朱正琴最辛苦的时候。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孩子考上大学很不容易,所以录取通知书一到,朱正琴总是立即出发,尽快送到考生家中。
有一次,为了给城关镇白塘村的几个孩子送录取通知书,朱正琴连夜上路,露水浸湿了头发和衣服。村民从她手中接过没有一点污损的邮件,感动不已。
近年来,村民的邮件越来越多,朱正琴的两个邮包也越来越重。朱正琴觉得这是好事,她说:“乡亲们的需要,是我最大的快乐!”
“前些年,村民没钱订阅报刊。现在是主动让我推荐,订农业技术类报刊的越来越多。”朱正琴说。
施秉县工业园区建成近三年,已有好几家公司常驻,朱正琴每天都要去一趟。振铭木业公司的老板舒忠平看到朱正琴就笑:“我还担心你推荐的报刊没有用,现在发现,多学点技术知识真有好处。”
走进白塘村,黄色的新杉木楼房鳞次栉比,新柏油路平整干净。乡亲拉住朱正琴的手说:“现在大家富起来了,日子越过越好,白塘村成了‘白糖村’,这有你的一份力呢!”
在朱正琴的心里,自己的生命已经和这条邮路紧紧连在一起了。她觉得,这份看似普通的乡邮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农民致富架起了桥梁。
奔走在乡村的邮路上,朱正琴不仅给乡亲们传递着亲情家书,也为大山深处的老百姓提供了很多便利。
“农忙时节,很多村民都找我帮忙买东西,有些还把存折交给我帮他们取钱,对我特别信任。”朱正琴说,别人找到自己,就已经把心交给自己了。
好事做多了,乡亲们都说朱正琴是活雷锋。她却说:“我比不上雷锋,但我要学雷锋。”
高碑村完小老师陈俊俊说:“作为一个女性,不是一天,而是十年,不是一次,而是无数次,行走在如此艰辛的乡邮路上,为群众带来了温暖,朱正琴令人敬佩。”
“我很幸福,还要更加努力工作”
采访那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