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doc

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摘 要]灾难性事件的不可预测性、破坏性以及广泛的社会性,人性的善恶美丑、世间是非曲折都能被反映并彰显出来。而这对于灾难新闻报道对于新闻媒体以及媒体工作人员,需要具有很高的新闻职业素质和高尚的社会责任感。   灾难的突发性以及不可预测性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巨大的伤害,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灾难所带来的破坏不可能仅仅考一个人的能力去挽救,这种困窘的局面的解决需要社会的广泛援助。而这时一篇好的灾难报道往往能唤起社会对灾情的广泛关注,运用它其中包容的人文关怀思想,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新闻图片、文字、标题,展现出灾区人民的精神状态及物质需求。富有人文关怀思想的灾难报道,往往能不露声色的将想要表达的情感融于其中,这种情感也绝不是单纯的煽情,而是一种对人性关怀的真情流露。既准确的传达了灾情信息又为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救灾工作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灾难报道;人文关怀;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112 ― 02   一、灾难报道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1.报道重心偏移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一些媒体总会有意的逃避重大灾难事故,像“雷区”一样对待他们,能不触碰便不触碰。等到实在不可躲避的情况时,便会想方设法的隐瞒或者使用“闪躲式的只言片语”来简单的表述一下。这种瞒报、虚报、谎报灾难新闻的现象在地方媒体尤为严重。在灾难发生的初期,广大人民群众对灾难的具体情况还知之甚少,而正因为如此往往会使得“流言蜚语”趁虚而入。这时候如果新闻媒体对灾难事件持“沉默态度”,轻则人民群众猜忌重重,对政府的信任降低,重则会造成社会动乱。然而,灾难发生初期,如果媒体静观其变,不闻不问,“集体失语”,会使得流言蜚语盛行,“小道消息”不断,人人自危。另外,有些媒体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重心也有所偏离。灾难发生后,人们通常最关心的是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造成什么损失、受到了什么伤害以及救灾工作进行的怎样。但是事实上,一些报道却回避具体灾情,甚至漠视灾难中受到伤害的人民群众的感受,而把报道的重心放在一大堆表示关心的官员身上,用较大篇幅刻意地去表现领导如何亲临现场指导工作。   2.漠视他人感受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对生命的尊重,就是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者最大的抚慰。检查一下我们的报道,却总能看到媒体对生命的轻视,对死亡的麻木,甚至利用死者炒作牟利。在2004年,有新闻报道了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遇恐怖袭击的消息后,其中面对“11名同胞遇难,4人受伤”这样的悲剧,国内某一媒体却在这一新闻播报结束后搞有奖短信竞猜活动:“竞猜中国工人遇害的袭击者”,选项是:A.基地组织;B.东突分子;C.当地势力。这种把遇难人质作为竞猜游戏的主角是不道德的。人的生命至上,对于灾难事件中死亡的无辜生命应该给予更多的哀悼和尊重。换句话说,将带有巨大毁坏性的事件拿来“玩笑”“娱乐”,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制造所谓的“卖点”,追求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媒体报道灾难新闻时漠视他人生命与感受已经屡见不鲜了。这些不幸的灾难仿佛是让他们拿来寻开心的。这不仅违背了新闻的基本原则,更有违与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救灾时新闻工作人员为抢新闻,延误救治时机,实质上也是漠视灾难中受难者的生命。记得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被困5天零四个小时的卞刚芬被成功营救出。当卞刚芬从废墟中被抬出来的那一瞬间,便有数十名记者将卞刚芬团团围住,他们不约而同的将相机的焦点对准了卞刚芬,抛开闪光灯对眼睛造成的伤害不说,这种“围追堵截”式的采访又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多少延误。在当时的抢救现场,媒体记者争先恐后的抢新闻,根本没有考虑到幸存者的生命处在死亡的边缘。也许记者是为了为新闻受众提供最新的信息,但是却完全没有意识到由于他们的“搅合”可能会耽误最佳抢救时机,给受灾群人员带来额外的伤害,更有可能导致受灾者失去生命。   3. 渲染恐怖场景   为了追求报道的“冲击力”、“震撼力”,一些编辑记者不求审美品位,从媒体自身的点击率、发行量、收视率出发,片面追求感官效果,将恐怖灾难与暴力场景和盘托出给读者,极力渲染灾难的恐怖和血腥。个别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却毫无忌讳,用华丽的辞藻将自己的文章装饰的“冠冕堂皇”,丝毫不顾及受灾群众的心理伤痛,这样的新闻报道带来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也极易唤起遇难群众极其家人的痛苦回忆,而对于那些一般新闻受众而言,也给他们的心理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有的新闻报道标题片面追求新奇、有趣,过于低俗化,完全无视人文关怀在灾难报道中的体现。有的新闻标题对灾难惨烈、恐怖、血腥的一面进行渲染。在重庆市的一起有1人死亡7人受伤交通事故后,面对这样的惨剧,当地的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