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恍如世外的仙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脊恍如世外的仙境.doc

龙脊恍如世外的仙境   从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云缭绕的山巅,从万木葱茏的林边到石壁陡崖前,凡有泥土的地方,都开辟了梯田。垂直高度达五六里,横向伸延五六里,那起伏的和高耸入云的山,蜿蜓的如同一级级登上蓝天的天梯,像天与地之间一幅幅巨大的抽象画,这就是龙脊梯田。   元代到清初,整整650年。当初龙脊开山造田的祖先们没有想到,他们用血汗和生命开出来的梯田,竟变成了如此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龙脊梯田距龙胜县城22公里,距广西桂林市区103公里,景区面积共66平方公里,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间,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从高处望去,梯田的优美曲线一条条、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其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宏,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   龙脊梯田内居住着壮族、瑶族两个民族,以壮族为主,龙脊的壮族是北壮的代表,服饰独特,风情独具,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古朴的壮族民间舞蹈和保护完美的壮族服饰,可听到优美的壮族山歌,享受原汁原味的壮族风情,传统习俗龙脊铜鼓舞、师公舞,打扁担令人耳目一新,此外,还有古朴的壮乡民居,香醇味美的龙脊茶和龙脊辣椒,沁人心脾的“东方魔水”――龙脊水酒。龙脊梯田只是一个景区统称,包含龙脊寨(壮族)、平安寨(壮族)、中六寨(瑶族)、大寨(瑶族)、田头寨(瑶族)、小寨(瑶族)等若干村寨。就梯田本身而言,最壮观的是大寨的金坑梯田和附近的小寨梯田。就是通常大家以前说的龙脊梯田。龙脊梯田常规来说有3个入口,一个是平安村,一个是大寨村,还有一个是龙脊村(龙脊古壮寨)。   一上车,我们就看到前面坐着好几位老大娘,身着西南地区民族服装,头上缠着一圈一圈的彩布,挎着大背包,大概是苗族或是瑶族吧――以前只在舞台上见过的景象竟在眼前,真觉很亲切,她们是那么自然,绝非表演,绝非装样,粗手大脚,就在生活里。与她们同乘一车,虽然听不懂她们的话,但她们生动的表情和筐里的东西表明,她们在谈着此行进县城的细节。   车在山间盘绕着走,中途,天下了雨,路上不断有人上下车,鸡呀鸭呀跟着一起上,农具、化肥也搬上搬下,还有小卖部添货的,学生娃放学回家的,都在车上,很是热闹。这简直就是一种别样的风景,或者说是一幅民俗画。   到了山寨,车站所在的地方叫大寨,附近还有平安寨,都是看梯田的好地方。车站前是一个西南民族风格的寨门,很像廊桥的样子。一些西南民族的姑娘、婆婆在那儿等活儿,人人背着竹篓。我们是被一个叫潘良妹的姑娘接走了,她的家庭旅馆设在田头寨。篓里放上我女儿的背包,我们就上山了。山脚下是个不小的村子,流水清清,竹楼座座,特别是那架高高的水车,很是吸引没下过乡的孩子们。   再往里走,才算是进山了。四野无人,山道悠悠,很久没有这么幽静了,静得甚至有些怕人,两耳空空,一下子还真有点不适应。山不陡,不像北方的山那样嶙峋巍峨,它们是和缓的,温柔的。正是刚刚放水的季节,水稻还没有栽下,四下里都是放水的声音。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流水的声音哗啦啦地从远处、从高处传来,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像是听HI-FI音响的一张高保真试音碟。   路上偶而能遇到迎面走来的瑶家人,她们和潘良妹打着招呼,说几句我们绝对听不懂的话。潘良妹告诉我们,那是瑶语,这儿的人都兼会瑶语和汉语,有的还多懂一样苗语。瑶家没有文字,他们通过口语一代一代传承着自己民族的语言。也有用汉语和潘良妹打招呼的人,于是我们听出,潘良妹也叫二妹。他们把“妹”读成平声,我们觉得有趣,也这样称起她来。   在山间走着,风景就在眼前了,山田里,往往一座山上只有一两个人在干活,看上去,就像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这么干着,与世隔绝,外面发生什么,和这里好像没什么关系。只有到了这儿,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陶渊明描述的境界。   竹楼就在眼前,倚山而建,并不像平地的房子那样成排,而是自然借势,一派随遇而安的样子。竹楼大都为三层,最下面一半靠着山地,一半悬空,由粗壮的竹木支撑,所以,又称吊脚楼。二妹家的竹楼有两座,相距不远,我们要住的这座是全新的,松木散着松香的气味,竹子都亮亮的。二妹说,能住四十人呢!   房间里的墙壁、床、桌子……什么都是竹的,彻底皈依自然了。吃饭的地方在楼下延伸出来的露台上,瑶家菜,别有滋味。晚风凉爽,眼前开阔无碍,远山近楼尽在望中,偶尔有农女背着竹篓走过。   起伏的条纹,一道一道,叠加着,纵横着,穿插着,蔓延着,随着山形,看不到头。正是放水的季节,还没插秧。据了解,稻子遍地的时候,夏天满绿,秋天满黄,佐以道道田埂。另眼看来,这“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细细的“道”极具几何之美,线条之美,这是以山为纸、以土为笔、以水为墨“画”出的鸿篇巨制,岂是区区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