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新1.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新1.ppt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一节 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传统伦理道德 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一直延续下来的行为规范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人的美德 一、传统伦理道德在古代社会的地位 伦理道德学说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基础: 一个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一个是家国一体。 家族→村落→国家 1、 古代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 三纲五常: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三纲五常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梁启超:“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 2、 古代文学及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为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3、 政治学、史学、教育均以道德提升为己任。 4、科学技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 总之,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三不朽。”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 是指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美德包括十个方面: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一)仁爱孝悌 百善之中孝为先 李密辞官: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亦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陈情表》 (二)谦和好礼 礼有两个意思: 一,礼是对人身份地位行为的规范,即所谓“礼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二即立身之“礼”。 《礼记·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孔子:“不学礼,无以立”。 礼的主要表现为谦和 “满遭损,谦受益” 谦者,谦虚也,谦让也;和者,中和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 将相和 三顾茅庐 (三)诚信知报 诚信是性善观念在行动上的又一表现;知报就是知恩必报 孟子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颜渊》) 《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方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知报”即知恩思报 《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清增广贤文·朱子家训) (四)精忠报国 爱国报国可以说是爱亲、爱家、爱乡之情的直接扩充。爱祖国、爱民族历来被看作是“大节”。 于谦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五)克己奉公 整体乃为“公”,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公的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谓公”。 朱熹“凡是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即人欲之私。”(《朱子语类》卷一三) 孟子“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 “荀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六)修己慎独 修已就是自我修身,加强修养和自觉性, 如何才能达到“克己”的境界?途径就是“修身”。 《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第一章); 《中庸》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第二十二章)。 孔子:“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 《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七)见利思义 孔子 :“见利思义”,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耻 (八)勤俭廉正 孔子:“温、良、恭、俭、让” 老子为人处世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诸葛亮 :“俭以养德” (九)笃实宽厚 孔子:“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文档评论(0)

报告论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