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陷害教唆理论探析
陷害教唆行为理论探析
摘 要:陷害教唆是指教唆人出于陷害他人的目的,以使他人的实行行为以未遂而告终的意思,教唆他人实行犯罪的行为。在陷害教唆中,教唆人与被教唆人并不构成共同犯罪;”为此,我们可以将陷害教唆定义表述为:教唆人为了陷害他人,以使被教唆的行为以未遂而告终的意思而实施的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
二、陷害教唆的性质和陷害教唆行为的界定。
(一)陷害教唆的教唆性
首先,从教唆犯的认识因素上看,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认识到他人尚无犯罪故意,或者犯罪决心还不坚定。
其二,预见到自己的教唆行为将引起被教唆人产生某种犯罪的故意并实施该种犯罪。陷害教唆的行为人要达到陷害之目的,不仅行为人认识到他人尚无犯罪故意或犯意不坚决,而且还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并去实施犯罪行为。因此,陷害教唆者的认识因素符合教唆犯的认识因素的内容。
其次,从教唆犯的意志因素上分析,其内容应包括希望或放任。而在陷害教唆中,行为人为了达到陷害他人的目的,往往是希望或积极追求其行为引起相对人的犯罪意图和犯罪行为。
再次,本无犯意的相对人因被教唆而故意实施了犯罪。由于教唆者教唆的原因,被教唆者产生了犯罪决意并故意实施了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这是构成教唆犯的又一个要件。陷害教唆的情况下,这一要件也是显然具备的。陷害教唆行为人与被教唆者之间存在诱发性的因果关系,被教唆人本无犯罪意思,仅因为被教唆而始发生,如果没有陷害教唆行为人的唆使,被教唆的人就不会产生犯意而实施犯罪行为,被教唆的人的实行行为是教唆行为的结果,教唆行为对实行行为具有因果作用。
(二)陷害教唆行为的界定
为了能够较系统地对“陷害教唆”行为加以研究,我们首先必须对“陷害教唆”行为作出科学的界定。犯罪的本质在于其对社会的危害性。然在现实生活中,刑法面对大量的危害行为,并非一一予以犯罪化,而是对其认为需要动用刑罚手段对付者才规定为犯罪。对“陷害教唆”行为来说,“陷害教唆”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其行为的犯罪性应予以肯定。
1、从实质上看,“陷害教唆”的本义应该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出于陷害他人的故意,而在客观上实施的一种陷害他人的行为。只不过此种陷害行为是通过假意教唆他人犯罪的手段来实现的。在“陷害教唆”过程中,“教唆人”此时另有他求,其故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唆故意,而是陷害他人的故意。在客观上,教唆行为也只是作为陷害手段来使用,“教唆人”实际上通过假意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这种陷害手段,布置陷阱,设置圈套,引诱他人,使其遭受陷害。“教唆人”的整个行为过程也就是一个陷害行为。我们不能仅看到行为人实施陷害行为的手段,而忽视该行为的实质,否则就不能正确地界定“陷害教唆”行为的内涵和实质。
2、从形式上看,“陷害教唆”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就犯意而言,陷害者意图陷害他人,引发被陷害者的犯意,而被陷害者有可能接受陷害者的教唆故意,也有可能不接受其教唆犯罪的故意。就犯罪手段而言,“教唆陷害”者有可能认识到被教唆者根本不可能完成犯罪,达到既遂。如“教唆陷害”者让被陷害者去盗窃他人根本没有装钱的钱包。就犯罪的阶段而言,教唆陷害行为可以成立于被陷害者实施犯罪的未遂阶段,也可以成立于被教唆者实施犯罪已达既遂的阶段。因此,对于“陷害教唆”行为的表现形式并不能作过窄的限定。否则,就会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一致。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所谓“陷害教唆”行为,是指行为人出于陷害他人的故意,以假意教唆他人实施犯罪为手段,乘他人在实施犯罪之时或之后,报告警察将其抓获的一种陷害行为。该行为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主观上,行为人是出于陷害他人的故意;二是客观上,行为人必须实施了假意教唆他人实施犯罪并报告警察将其抓获为手段的陷害行为。
(三)陷害教唆的可罚性
陷害教唆最初是为了实现统治阶级意志打击政治犯罪而存在的一种侦查方式,行为人通常不负刑事责任。随着时间的推移,陷害教唆出现了滥用的趋势,不仅扩展到针对其他普通刑事犯罪而使用,而且出现了一般公民为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而实施的陷害教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刑法理论界对陷害教唆的犯罪性、可罚性进行了深人的探讨,但是至今意见仍难以统一。在我国,陷害教唆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不仅立法上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在刑法理论界也少有人论及。
1、陷害教唆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所谓社会危害性,就是行为危害社会的特征,即行为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造成各种各样损害的事实特征。陷害教唆行为人为达到个人之目的,先制造现行犯,又报告有关机关去抓获,相对人的罪行为已直接侵害或威胁到刑法所保护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从而导致社会治安状况的恶化,造成社会各方秩序的混乱是不证自明的。社会危害性不仅是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而且也是其他违法行为的重要特征和实际内容,它们之间,只是社会危害性程度不同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