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Wilson病
Wilson病又称为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1912年Wilson报道的一种新的疾病。因患者主要表现为粗大结节性肝硬化,并伴有进行性神经症状,故命名为肝豆状核变性症。1953年,Beam等提出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见于在血缘通婚率高的地区或社区。人群中基因频率(杂合子携带者)为1/200~1/400,患病率约为5/100万,发病大多于10~30岁间,年龄最小的为4岁,最大的为59岁,20%~40%患者有家族史。HLD在我国神经遗传病中居第二位,达10.14%。我国1949~1986年间报道的本病约有1200人,以青少年多见,初发病年龄在20岁以下的约占该病总数的61.7%~95%,男女比为2.3﹕1。广东顺德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报道,汉族此病的患病率约为万分之一。华东地区杂合子频率为1/200,患病率不低于1/20万。
1.病因 HLD为慢性内源性铜中毒,表现为铜在肝脏大量蓄积,其铜含量可超过正常人的10倍。患者脑、肾和眼内都可能出现铜的异常蓄积,而血清铜和血浆铜蓝蛋白浓度降低。现已否定了小肠吸收铜过多引起体内铜蓄积的病因学说。由于HLD患者肝组织内分离出来的金属硫蛋白的含量比对照高出10倍,而怀疑MT与铜离子的牢固结合,阻碍了肝内脱辅基铜蓝蛋白与铜的结合。但动物实验发现,敲除MT基因的小鼠体内铜代谢无明显异常。据认为,HLD的病因可能是由于病人体内缺乏。球蛋白,血清结合铜的能力降低,不能与铜形成血浆铜蓝蛋白,在血浆内呈游离状态的铜增加,易进入组织沉积下来,引起以肝、脑为主的全身病变。另一方面,胆汁中铜排泄障碍,造成铜在肝细胞内大量增加,肝铜达饱和以后铜从肝脏释放至血中,致使血中与白蛋白或其他蛋白结合的铜含量增加。铜由血循环再转移到体内各种组织中,逐渐沉积在脑、肾、角膜。
现已确定HLD是人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993年,3个不同的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克隆了HLD的基因,该基因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1区4带3亚带(13q14.3),这个基因编码一种P型铜转运ATP酶(ATP7B),故又称ATP7B基因。ATP7B基因全长约80kb,含22个外显子。
HLD基因转录产物为P型ATP7B,7.5kb,由1411个氨基酸组成,分为3个功能区,第1功能区为金属离子结合区,位于N端,有6个特定的金属结合氨基酸保守序列,长约30个氨基酸,每一段保守序列都带有甘-甲硫-苏-半胱-X-X-半胱(X指任一氨基酸)基元序列(motif);第2功能区为ATP酶P类酶功能区,包括磷酸酶活性区和磷酸化区,其中含有ATP酶磷酸化的底物天冬氨酸残基及ATP结合区;第3功能区为6个跨膜螺旋区和一个亲媒性区,间插于整个多肽链中(图7-2)。ATP7B主要分布在肝、脑、肾和胎盘,而少见于心、肺、肌肉等组织。ATP7B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成熟面高尔基体。ATP7B是一个膜相关的金属转运ATP酶,能利用ATP提供的能量使天冬氨酸残基磷酸化的同时实现铜离子转运,参与铜跨膜转运过程。其生理功能是使铜离子活化、使金属铜结合到铜蓝蛋白中,维持正常铜代谢。随着HLD基因的克隆,促进了对ATP7B基因突变的深入研究。1993年,在欧洲裔HLD患者中至少发现4种突变形式,包括转换(A→G)、颠换(C→A)、缺失(CCC→CC)和插入(T→TT),其中以C→A 的颠换最为常见。随着研究面的扩大,不断发现新的ATP7B基因突变形式。
1995年,在欧洲裔HLD患者中继续研究,发现共有23种突变形式,其中以14号外显子的Hisl069Gln和18号外显子的Glyl266Lys两种突变频率较高,提示14和18外显子可能为欧洲裔患者的突变热区。1996年对24例非同源家系的欧洲裔HLD患者进行突变分析的结果发现了16种突变形式,其中Hisl069Gln在1/3病人中可检出,提示可通过直接检测Hisl069Gln突变的方法至少对近1/3的临床疑诊患者进行确诊。1997年,在美国裔HLD患者中共发现25种不同的突变类型,第14外显子的Hisl069Gln是美国裔HLD病患者的高频突变位点。1995年,对高加索裔HLD病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共发现21种突变形式,以14号外显子的Hisl069Gln和8号外显子的2299insc以及10号外显子2531delA突变率较高。1997年,在日本发现了13种突变形式,其中2299insc和Arg778Leu突变频率两点可能为日本HLD患者的突变热点。1998年,在朝鲜HLD患者检测到Arg778Leu的高频突变。1996年以后对中国人HLD基因突变的研究发现Arg778Leu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