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怀沙河湿地觅精灵.doc
怀沙河湿地觅精灵
在北京城正北的远郊区――怀柔区境内,风景名胜繁多。险峻的箭扣长城和壮美的慕田峪长城横亘中部山间;怀沙河发源于怀柔沙峪乡南、北苇滩,进入长城后,与响水湖支流汇合,一路低唱着从西北流向东南,进入怀柔水库。沿岸的天然湿地蓊蓊郁郁,犹如大地的一条翠绿项链。怀沙河湿地自然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生活着26种野生鱼,其中几种北京特有的野生鱼独具保护和研究价值。这里更是昆虫的乐园,也是摄影爱好者寻觅这些小精灵的极好场所。
走进怀沙河湿地
每年的六七月份,驾车从怀柔市区西行,过了灵慧山、圣泉山景区不远,闻名全国的怀柔油栗的主要产地“栗花沟”的入口就会进入人们的视野。怀沙河两岸的山地上,毛茸茸的栗花盛开,让整个河谷都弥漫着独特的栗花气息。
过了四渡河村,怀沙河湿地的核心区那片独特的景观就出现在大家面前。怀沙河湿地虽没有南海子湿地那样厚重的麋鹿文化,也没有汉石桥湿地的宽广与大气,但它却有独特的灵气和野趣,徜徉其间,可以感受到一份久违的闲适与恬静。
怀沙河湿地的河里有大量水草和浮萍,水中不时可见小鱼、小虾和小螃蟹的踪影。湿地的芦苇、菖蒲丛中不断有野生水鸟飞上蓝天。另外,飞舞在水面上、野草间的大小蜻蜓和蝴蝶随时可见。只要你肯仔细观察,细心聆听,认真寻觅,那么不同种类和样貌的昆虫,就会不断地展现在你眼前。
体大声高的黑蚱蝉
徜徉在怀沙河湿地中,能够听到的最壮观的声响,莫过于知了的叫声。在河边的柳树上,大嗓门的雄性黑蚱蝉在酷暑中一边大叫,一边吸食树木的汁液。它们震耳欲聋的鸣叫,是北京夏季的一道独特景观。低头在草丛中或树干较低处寻觅,则不时能看到它们羽化后留下的蝉蜕,这可是一味著名的中药材。
《诗经》有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昆虫的叫声一般是求偶信号,如同人类男女爱侣之间的情书。但是,法国19世纪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却曾经给蝉的爱情大大地泼过冷水,据他考证,鸣叫声很大的蝉竟然是个聋子。法布尔在蝉鸣叫的树下放火铳,蝉却依然高唱,无动于衷。根据有限的观察和实验,他认为:“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出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长期以来,许多人沿袭了这个“权威”的说法。受此影响,在许多人的眼中,同翅目昆虫中的“明星”――蝉,仍然还是一种“大嗓门的聋子”,一天到晚在那里“瞎唱”。据现代昆虫学家分析,蝉对人耳听到的绝大部分声音都无动于衷,这应该是由于蝉的听觉器官能感受到的声频范围与人类不同所造成的,并不能说明它们是真正的“聋子”。不过说雌性蝉是“哑巴”却是事实,因为它们没有发声的器官。后来,人们通过深入观测和实验,证明雄性蝉的不同叫声同其他昆虫一样,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求偶、报警等。
蝉的种类有很多种,其名称在各地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我国北方的民间称呼其为“知了”“季鸟”“伏天”,而文献中的称呼有“蟪蛄”“寒蝉”等,不一而足。北方常见的黑蚱蝉体大声宏,而南方的胡蝉则更为漂亮。
草丛中的大青叶蝉
虽然有的蝉以能够“高歌”著称于世,而一些它的远门近枝却默默无闻地生息繁衍在草丛中。叶蝉在怀沙河湿地的草丛中有几个种类,数量不少,秋季为甚。在湿地的杂草丛中仔细观察,不时能够发现绿色的大青叶蝉在禾本科植物的茎秆上吸食它们的汁液。
大青叶蝉是一种生活在杂草中的草绿色小虫,比常见的苍蝇、蚊子还要小,一般只有两三毫米长,看上去酷似一粒绿色草籽。由于体型微小,一般人很难认同它与蝉是“近亲”。但如果我们在微距镜头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除了通身草绿且不透明的颜色以外,活脱脱就是一个知了的“微缩版”。
虽然它的体型、相貌乍一看和普通蝉差别很大,但是仔细观察就会看到,其“蝉”的特征还是很明显的:宽大的前额、大而亮的复眼、向后的针刺式口器、两根刚毛状的触角,还有像山魈一样的面部条纹――当然,它不是彩色的。根据这些,我们很容易将其“认祖归宗”。不过,这种小虫可不是完全吃素的,偶尔也会落在人的腿上或胳膊上叮两口。当它们被惊扰时,会如突然扬起的沙粒,瞬间飞起,倏然落下。
择地挑食的斑衣蜡蝉
有一种貌似美丽蛾子的昆虫,也常常栖息在湿地岸边的椿树上。记得当年第一次与它们“亲密接触”时,调动我兴趣的是它们初龄幼虫那搞怪的样子:小小的身子,长长的“六肢”,还生有一只大大的鼻子。凭昆虫分类的直觉,我开始认为这应该是一种椿象。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查阅书籍、与专家交流,得知这也是一种蝉,而且由于它成虫的漂亮“衣裳”,所以得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斑衣蜡蝉。
斑衣蜡蝉酷爱椿树,虽然它们也爱花,却有着独特的偏好:只喜欢蜀葵。
这种小东西成长的几个阶段不仅是“变脸”“变身”,简直是“变态”“变形”。
它的若虫在不同的成长期,除了体型由小变大以外,身体的形状和颜色也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