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江花月夜
作为乐曲的《春江花月夜》,前身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叫《夕阳箫鼓》,名称始见于清中叶。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易其名为《浔阳琵琶》。此后,又有人将乐曲名改为《浔阳月夜》、《浔阳曲》。1923年,上海“大同乐会”柳尧章、郑觐文以汪庭昱的琵琶独奏谱《浔阳月夜》为底本,把它改编成为多种民族乐器的合奏曲,曲名也更易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为初唐的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官衮州兵曹,文学与贺知章齐名,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全唐诗》仅存诗2首。另一首是《代答闺梦还》。虽然张若虚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两首,另一首还质量平平,但这一首却是千古名篇,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甚至誉之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因这一首
作品片段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作品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示出一幅境界开阔,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辽阔的江面与与浩瀚的海洋连成一片。水面上波光粼粼,春潮涌动,这时,一轮又圆又大的明月在起伏的波涛之间冉冉升起,整个江天,乃至整个天宇顿时被笼罩在银白色的清晖之中。第二句的“生”字用得非常好,不仅画面因此而更具动感,而且明月也因这个“生”字而有了生命,烘托了作品的主题。“滟滟随波千万里”是承接首句,是对“连海平”的进一步渲染;“何处春江无月明”则是承接“明月共潮生”而来,“何处无”即“处处有”,使境界超出了视野,延续到无限宽广的领域。“何处”二字从结构上说,也很重要,因为它为后文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思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两句写蜿蜒曲折的江水绕过花草丛生的平野,月下的花林就像缀满了一颗颗雪珠。
两句补足题目中的“花”字,但没有具体地写花形、花香、花色,而是重在写“意”,把“花甸”与“江流”、“朗月”、“花林”、等周围融为一体,并通过想象把“花”与“霰”联系起来,在画面的“转换”中,营造出昼夜之间变化奇幻的艺术境界。
“芳甸”一词,隐含着丰富的信息,它使我们想象到春天到来之时,江边旷野芳草萋萋,百花争艳,姹紫嫣红,芳香四溢的迷人景色。当然这是白天的景色。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白天的一切艳丽色彩都从逐渐从人们的视觉中消失,只剩下百花的芳香,隐隐约约还在夜空漂浮,成为名副其实的“芳甸”;月下的花林呈现在人们视觉中的,竟如挂满了雪珠一般,洁白洁白,一丛连着一丛,一片连着一片。两句运用了类似电影蒙太奇中图象复叠的手法,把大自然在昼夜交替之际景色的变幻生动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勾画出梦幻般令人神往的境界。用“宛转”修饰江流,也使画面的层次节奏更为丰富,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六句写良辰美景,特别是皎洁高悬的孤月所引发的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自盘古开天,人类出现,代代相传,各不雷同;而天上明月,却万古如斯。通过江月的永恒不变,反衬出人生的无常短促。“只”字,强调了月的“不变”。最后以江、月之有情,为下文写女主人公对游子的相思做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十二句,写高楼思妇难于排遣的相思之情。在写法上,作者将自然景观与生活画面结合,运用暗示的修辞手法,含蓄地写出女主人公的缱绻情怀;还对女主人公的心理进行了刻画。“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对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难于排遣;思妇不得游子音讯,于是痴想追逐月光一起流到游子身边,但痴想毕竟是痴想,万千心事,凭谁传递?“鸿雁”句用汉朝苏武“雁足传书”典故;“鱼龙”句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剖鲤鱼,中有尺素书”典故,表达纵有“信使”鱼、雁,也难于传递衷情的无奈。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歌的最后部分,诗人的笔触转到远游的游子身上。落花流水,是春天将逝的景象,也是一种象征:美好的春光就在不经意之间消失了。“梦落花”反映出游子的潜意识中年华消逝之感的躁动。“落月”、“西斜”这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眼的一再出现,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暗示出羁旅闲潭的游子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伤春思归的难眠之夜。
落月隐藏海雾,更使游子黯然神伤。天南海北,归途漫漫;团圆之梦,何日可圆?落月的余晖飘洒在江边的花树上也激荡着游子思妇的情怀。
这部分主要通过春残的景物来渲染气氛,以“梦”的形式来表现人的生命意识,以“碣石潇湘”缴足相思的理由。最后一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