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2[精].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8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2[精]

8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8.3 氧化磷酸化 我们将要学到的…… 电子经呼吸链释放的能量是如何推动ATP合成? ATP合酶由哪几部分组成? ATP合酶催化ATP合成的机制是什么? 氧化磷酸化:电子从被氧化的底物传递到氧的过程中所释放出的自由能推动ADP酶促合成ATP的过程。 底物磷酸化: X~P+ADP?XH+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激酶 丙酮酸激酶 质子浓度差 跨膜电势 一、化学渗透学说 1978诺贝尔化学奖 Peter D Mitchell 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内膜 + + + + - - - - H+ O2 H2O H+ e- ADP + Pi ATP 化学渗透假说简单示意图 电子传递的自由能驱动H+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进入到膜间隙,从而形成跨线粒体内膜的H+电化学梯度。这个梯度驱动ATP的合成。 化学渗透假说的实验证据 氧化磷酸化需要完整的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内膜对H+、OH-、K+、Cl-等离子是不可通透的。 电子的传递导致H+跨完整的线粒体内膜从基质向膜间空间的转移。 能增高内膜对质子渗透性的化合物破坏跨膜的电化学梯度,结果导致电子的传递可以进行,而ATP的合成被抑制;反之,如果增加内膜外侧的酸性,会促进ATP的合成。 (b)大肠杆菌F1F0-ATP酶的冰冻蚀刻电镜图 (a)线粒体嵴的电镜图F1 “棒糖” 插进磷脂膜 二、ATP合酶(F1Fo-ATPase,复合物Ⅴ) 线粒体内膜 质子梯度合成ATP 三类驱动离子的ATP酶 Na+,K+-ATPase Ca2+-ATPase 真菌和酵母的微囊体 水解ATP 转运质子 线粒体的F1F0-ATP酶中各亚基组分 F1(80A) F0(50A) F1 (ATP酶) 水溶性外周膜蛋白 由α、β、γ、δ、ε五种亚基组成 F0 疏水跨膜质子通道 至少8种不同的亚基 柄 寡霉素敏感性蛋白(OSCP)(p355) 偶合因子6(F6) 催化ATP合成的部位 DCCD(二环己基碳二亚胺):F0抑制剂(p354) F1, the first factor recognized as essential for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was identified and purified by Efraim Racker and his colleagues in the early 1960s. Austrian biochemist Mitochondrial ATP synthase complex John E. Walker Mitochondrial ATP synthase complex Rotation of Fo and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d Na+, K+ -ATPase enzymatic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synthesis of ATP Aarhus University Aarhus, Denmark 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CA, USA 1/2 of the prize 1/4 of the prize 1/4 of the prize Jens C. Skou John E. Walker Paul D. Boyer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97 “O”态(开放态):不能与底物和产物结合 “L”态(松散态):与底物的结合较松弛,对底物没有催化能力 “T”态(紧密态):与底物结合紧密,并有催化活性 Binding-change model for ATP synthase 结合变化机制 Paul D. Boyer Catalytic mechanism of F1 酶结合的ATP的形成不需要能量,质子经F0质子通道从膜外侧返回到基质所释放的能量,只是用来推动酶的构象发生改变,导致新合成的ATP的释放。 三、P/O比 P/O比:每消耗1摩尔的氧原子使无机磷酸参入到ATP中的摩尔数(或者指每对电子经呼吸链传递给每个氧原子时所生成的ATP摩尔数)。 NADH :3(2.5) FADH2:2(1.5) 四、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和抑制 解偶联剂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离子载体抑制剂 作用:使电子传递和ATP形成两个过程分离。只抑制ATP的形成过程,不抑制电子传递过程,使电子传递产生的自由能都变为热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