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恐龙的介绍精选.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恐龙的专业性定义是:生活在中生代期间的、以直立姿态行走的陆生爬行动物。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体躯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要比其他种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骨盆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 蜥臀目和鸟臀目二者区别在于其腰带结构: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 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小孔,这个孔在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Sauropoda)和兽脚类(Theropoda)。 蜥脚类有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素食性的中等大小恐龙。原蜥脚类两足行走或四足行走,它们是后来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和兽脚类恐龙的祖先。如:禄丰龙、板龙等。 它的头很小,脚上有趾,趾端有粗大的爪。前肢短小,有5指。身后拖着一条粗壮的大尾巴,站立时,可以用来支撑身体,好像随身带着凳子一样 1938年,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先生在中国云南省禄丰盆地发掘出了中国第一具恐龙化石标本。它的种名—“许氏禄丰龙”献给杨钟健院士在德国的导师许耐教授。从此禄丰成为闻名世界的“恐龙原乡化石之仓”。 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大型四足行走的恐龙,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都属于蜥脚形类,比如:马门溪龙,腕龙,雷龙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的马门溪龙,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 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嘴里长着匕首或小 刀一样的利齿。霸王龙,永川龙,恐爪龙是著名代表。 暴龙(Tyrannosaurus)又名霸王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身长约13公尺,体重约7公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垂克阶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 自从1905年首次被命名之后,暴龙已经成为最受人知的恐龙。暴龙也频繁地出现在电影与电视中。著名的电影包含:1925年的《失落的世界》、1933年的《金刚》、动画电影《历险小恐龙》、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以及2006年的《博物馆惊魂夜》。 自从暴龙首次出现在电影中后,它们即被塑造成地表上出现过最大型、最凶猛的肉食性动物。但受到查尔斯·耐特Charles R. Knight的绘画影响,暴龙被塑造成直立、尾巴拖曳在地上、笨重的动物。直到1993年《侏罗纪公园》的上映,观众才知道暴龙的正确步态;而在2001年的《侏罗纪公园III》(Jurassic Park III)中,一只棘龙打败了暴龙,一般大众才得知除了暴龙以外,还有更大型的肉食性恐龙。 暴龙也出现在许多电视节目,例如:《恐龙星球》、《史前公园》、《恐龙凶面》、《与恐龙共舞》、《恐龙纪元》、《海底霸王》。除此之外,暴龙也经常出现在儿童节目中。 暴龙 侏罗纪公园 棘龙Spinosaurus是一种外貌怪诞的食肉恐龙,全长12米,臀部高约2.7米,重约4吨。这么个庞然大物,竟在背上扯起一张大大的帆.是真正的最大的陆地食肉恐龙。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Ornthopoda)、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和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 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两足行走,以植物为食,它们的脚上也是三个脚趾着地,但是在每个脚趾末端长的不是爪子,而是指甲或蹄子。但是在足迹化石上常常与食肉的兽脚类恐龙相混淆,山东龙,青岛龙,禽龙等都是鸟脚类的成员。 禽龙 剑龙类,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 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主要出现于白垩纪地层。甲龙,盾甲龙 甲龙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角龙类也很容易识别,它们头上长有不同数目的角,如:三角龙、戟龙等。但是,早期原始种类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