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北盆地西北方的淡水,山河環繞,景緻優雅,人文薈萃.pptVIP

位於臺北盆地西北方的淡水,山河環繞,景緻優雅,人文薈萃.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浪到淡水 金門王 李炳輝 合唱 詞/曲:陳明章 有緣無緣大家來作伙,燒酒喝一杯, 乎乾啦,乎乾啦, 扞著風琴提著吉他雙人牽作伙, 為著生活流浪到淡水, 想起故鄉心愛的人感情用這厚: 才知影癡情是第一憨的人 燒酒落喉心情輕鬆鬱卒放棄捨: 往事將伊當作一場夢, 想起故鄉心愛的人將伊放未記, 淡水 位於臺北盆地西北方 十七世紀(1600)初期,漢人、歐洲的海權國家—西班牙 西班牙人在淡水十二年後,換荷蘭人 1661年,鄭成功登陸鹿耳門, 擊敗荷蘭人,淡水的主人更易為漢人。 1860年北京條約,開港通商,淡水最輝煌耀眼的時期, 直到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淡水的風華便走下坡。 富傳奇性的歷史背景,塑造淡水全臺獨特的異國情調、國際色彩。富有歐式風格的紅毛城、偕醫館、長老教會教堂,日本風 格的日式建築,漢人的聚落特色─街道和寺廟,成就了淡水迄今無可取代的風韻。 紅毛城 紅毛城原名「聖多明哥城」。 西班牙人在十七世紀(約為西元1629)建造。 西元1642年,荷蘭人打敗西班牙人而佔領此城,因荷蘭人而稱此城為「紅毛城」。 西元1661年鄭成功驅走荷蘭人,此城為明鄭所有,直到西元1681年明鄭重修此城,並派有駐軍。兩年後台灣入清版圖。西元1724年(雍正二年)清朝重修已傾圯的紅毛城,而清軍駐紮在此直至嘉慶皇帝時才移駐別處。 清末(西元1891年)改為英國領事館。 西元1972年(民國61年)英國撤館,先後委託澳大利亞及美國代為管理。民國69年6月30日正式收歸中華民國所有。民國73年12月25日整修完竣正式開放供國人參觀。 全區分為紅毛城及英國領事住宅兩部分,由此眺望落日,即昔日淡水八景之一的「戌台夕陽」。 紅毛城主樓 一級古蹟 紅毛城為西式紅磚堡壘,外牆厚1.9公尺,主樓牆高約9公尺,樓頂旗杆高約12公尺,城下的古砲為嘉慶18年鑄造,由英國人搬運至此做裝飾用,樓身內有倉庫、牢房與砲台。 紅毛城的配置位於淡水河口崙背最前緣,可以控制整個淡水港灣,主樓搶佔制高點,凸出海口,軍事防禦的功能相當明顯。紅毛城的主堡結構平面呈方型,為防禦性目的,東北角及西南角各有一座突出的稜堡,便於增廣射角,用途很像中國城牆的「角樓」,壁體構築的非常厚實,達二公尺厚度,可防砲火轟擊。基本的結構體用歐式的拱券形成桶狀的結構,下層桶狀為東西向,上層為南北向。 由於基地格局,主要正面面向觀音山及淡水河,其下門廊之雉堞採用閩南清水紅磚,表面有煙燻紋處理,是清同治年間英人增築,有閩南磚露臺、弧券拱、唭哩岸岩的雉堞及青石射口等。其上陳列的四門嘉慶18年的古砲是自滬尾水師營搬來的古砲。 英國領事館 城堡旁的英國領事住宅(西元1891年建),為兩層式洋樓,是典型殖民地建築,建材大部分取自本省,牆壁為清水紅磚,屋頂是閩南紅瓦,迴廊的綠瓶欄杆色彩搶眼,但是一樓屋內彩色地磚是爪哇產品。一樓迴廊立面是弧券拱,二樓迴廊立面是半圓拱。而迴廊兼具遮陽擋雨的功效。 屋內牆上掛置歷史圖片,而傢俱擺設則照歷任領事家居情形有所不同。 領事館正面,工匠在磚雕部分的手藝與綠瓶欄杆的色彩形成對比,這是領事館較紅毛城主樓搶眼的真正原因。 紅毛城的主樓旁的英領事館住宅,洋樓甚有特色前方為一大型草坪,配上主體二層迴廊磚造形式,是英國殖民地流行的「小別莊」(bangalow)式樣,是維多利亞時期風格的洋樓。正門外磚牆上有12幅磚雕,內容包括象徵英國的薔薇,維多利亞年代的「VR1891」圖案,有臺灣地方風格的綠釉花瓶欄杆、臺基附近的「古錢紋」石刻窗。此外磚柱的邊緣有細緻弧線磨邊、柱頭、柱身及柱礎的形制都模仿希臘石造細部,表現出高度的磚作技術。 滬尾砲台 滬尾砲台 滬尾砲台 滬尾砲台 滬尾砲台 始建於1876年,由清軍將領孫開華所建,其目的則是固守臺灣北部海疆。但砲台為及完工即於西元1884年中法戰爭遭摧毀。1886年劉銘傳聘德人重建新式砲台兩座,其一為「北門鎖鑰」,即今日之滬尾砲台。 砲台於西元1890年竣工,而我們所見的北門鎖鑰則為劉明傳親筆所提。日本人佔領臺灣期間,砲台為日軍接管,成為日軍砲兵射擊演習場,光復之後則由國軍接收。 滬尾砲台緊鄰淡水高爾夫球場及忠烈祠,前擁觀音山,後衛大屯山,亦是淡水地區觀望夕陽的最佳地點之一。 民國74年台北縣政府列為二級古蹟並重新整修。於民國86年完工並對外開放,城牆,通道,練兵場等均以回復當年舊貌,通道內並有淡水歷史珍貴照片展示。 欲至砲台可由紅毛城往沙崙方向行駛約一公里,往右邊高爾夫球處上坡直行約一公里處即砲台遺址。 區域:沙崙河口區。 淡水昔稱滬尾,是以滬尾砲臺即是指淡水砲臺。目前所指的滬尾砲臺為創建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門額「北門鎖鑰」的砲臺。其位在臺北縣淡水鎮油車里油車口的山坡臺地上,由於是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裝配完工,並未參與任何

文档评论(0)

xcuzhrou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