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國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
“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
【原文出处】《当代中国史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103【原刊页号】11~26
【分 类 号】K1【分 类 名】历史学
【复印期号】200108
【编 者 按】国史成为一门学科已有些时日了。如果说,史学从总体上看与其他人文科学相比不是很景气的话,那么,国史这一断代史却在历史学中独领风骚,大有成为显学之势。十余年来,有关国史方面的档案材料陆续以各种形式公布了不少,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逐渐积累了一批,其中有些专题已经达到可以同国外同行学者开展学术对话的水准,这都是可喜的。然而,仅仅满足于以揭示历史真相为治史归宿,而不重视历史学的理论建设,终究难以促进自身研究水平的提高。对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归根结底应以理性的思考为首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本刊于2001年4月3日召开了“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座谈会,邀请在京的有关专家相聚一堂,切磋交流。现将各位专家的学术见解按发言的先后为序摘登如下,以飨读者。类似的学术会议本刊还将召开多次,力求从不同方面,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国史研究的理论问题,以期推动国史学科的发展。我们热切希望学术界关注这个题目。
【 正 文 】
“全球史观”和当代中国史研究
于 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 研究员)
对当代中国历史进行研究,不能脱离与这一历史过程密切相关的世界历史进程,即只有把当代中国历史作为当代世界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放在广阔的世界历史矛盾运动的背景中,才能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某些本质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战略力量的深刻变化导致了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其核心内容是苏美两极格局代替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均衡格局。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诞生了一系列民族民主国家,并在世界上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战后分裂的欧洲经历了重建和繁荣时期,克服了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的危机,逐渐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1989年东欧发生了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使雅尔塔体系不复存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崭新一页,由此,她的历史,她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即是在雅尔塔体系建立、并在建立后又逐渐告别这个体系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展开的。
将当代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意见,学术界不少同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并已有不少优秀成果问世。但是这并不是说,在这方面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如在中外历史研究的“结合”上缺乏内在的联系,仅仅是放到世界历史的“背景”中,而不是历史地有机联系,多给人生硬的“嫁接”的感觉。所以如此,除去研究条件有待改进、人们的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外,恐怕还同忽略了历史学的某些基本理论问题有关。由此我想到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而日益凸显出的“全球史观”问题。当然,这绝不是说简单地照抄照搬产生于西方的“全球史观”就可以解决上述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系统的研究,从中国史学的历史与现实出发,借鉴其积极有益的内容为我所用。
英国史学家G·巴勒克拉夫在其论文集《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史学》(1955年)中,最先明确提出“全球史观”问题,以后又在《当代史导论》(1967年)、《当代史学主要趋势》(1978年)、《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1978年)等著述中对其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因此西方史学需要“重新定向”,史学家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注:[英]G·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Geoffery B-arraclough,History in a Changing World,Oxford,1955),第27页。)他认为“今天历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他的全球性”,历史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他特别强调考察历史进程时,应该有“全球性眼光”,因为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分,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
近年,美国历史学家I·沃勒斯坦的多卷本著作《现代世界体系》在学术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的第1、2卷已译成法、德、意、西和日文、中文等10余种文字出版。I·沃勒斯坦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者,他计划此专著写作4卷,从15世纪中叶直至当代。他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世界体系的生命力由冲突的各种力量构成。这些冲突的力量由于压力的作用把世界体系结合在一起”。(注:[美]I·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