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底电缆是如何运转的?.doc
海底电缆是如何运转的?
最近收到VPN服务商的邮件,说亚太2号海底电缆(APCN-2)故障,将影响中-美、中-日、中-韩双向访问质量。我想知道全球共有多少条海底电缆,都是谁投资并且负责运营的?
―Rose
海底电缆早在1850年就有了,由盎格鲁-法国电报公司架设,用来发电报。电话发明后这些电缆又被用来打电话,当然后来也有用来传输电力的电缆,而进入互联网时代,海底电缆最重要的传输数据就是网络信息了。
现在用于通信的海底电缆都是光纤做的,因此也叫海底光缆。真正意义上的跨洋海底光缆是1988年美英法之间架设的跨大西洋光缆,2013年年初一家叫做TeleGeography的公司发布了全球光缆地图,公布了正在使用的232条光缆和正在建设的12条光缆的分布情况。
登陆中国的海底光缆目前有8条。中国内地的登陆城市只有三个:汕头、上海和青岛。这些海底光缆的管理者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各国的通信、电信巨头才能参与投资―比如中国的移动、联通、电信和华为等等。
不过近年来一些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参与投资了,比如Google在2008年联合其他5个国家的电信和互联网公司投资3亿美元,架设连接日美的名为Unity的跨太平洋光缆,各大公司将根据投资额分配光缆容量,Google拿到了20%,将用它来给亚洲用户提速。Facebook也在2012年宣布投资一条名为APG的亚太海底光缆,据说今年第三季度就能投入运营了。
目前世界上的海缆建设和管理大致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俱乐部模式,由诸多电信运营商共同投资发起一个海缆项目,共同建设和管理。这个组织会根据国际招标结果,选择一个总承包商担任工程建设,投资者按照投资比例划分海缆资源,并自行使用,然后由海缆组织进行日常运营和管理。
举例来说,APCN-2当年的投资方有26家,但中国电信负责管理中国领域内的海缆,遇到需要国际决策的事情,可以进行内部会议。中国电信能用海缆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说开发国际长途电话业务、给互联网企业提供通讯业务等等,要是觉得利用率没上去还能出租一部分。
另一种模式是由设备商或运营商独立投资建设,然后通过销售和出租的方式获利,日常运营仍由该投资方负责。这么做的风险还是挺大的,比如说C2C海缆,最开始是新加坡电信花了20亿美元建设的,后来经营不善被Connect Holdings Limited收购。这家公司手里还接了另一条海缆EAC,并将两条海缆合并成了一条新的海缆。
《第一财经周刊》记者 陈思
微博互动专区
成都八十一:《第一财经周刊》(4月7日)第4页介绍了英国的同性婚姻合法化,意义非凡。同志们,抢购这期杂志 吧!
RE:呃,谢扩散。不过远水还是救不了近火呢。
崔小跳2011:上午看到中国游客在马被劫持的微博,接到一个小伙伴的电话让我慎行…原本一次轻松愉悦的海岛行,让马政府搞得像是生死之旅一样……还好自己没有因为各种因素动摇,经历过珠峰大本营生死的人对很多事很容易看得开。好吧,我敬自己是条汉子。Ps:文章写得不错,是我喜欢的调调@第一财经周刊。
RE:谢汉子赞赏。
全都不靠谱:拿到这期(12期)的CBNweekly,看到封面这句话,思绪万千,无数情感涌上心头,却又如鲠在喉,什么也说不出来。想想时间真快,一转眼已经两年时间了,700多天的背后是8年的心血和感情。愿我们未来,彼此都 好。
RE:是,命运无常,留点希望也好。
读者来信
一财君,我们聊聊
一财君:
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更愿把你视为一位朋友,而不是一个报社,所以客套话就全部略去了。去年某时,不知为何就爱上了你,而且是爱不释手,每周最新商业信息,各种趣事,艺术展览,总是让人很享受。一周一点一点把它看完,这一周才过得充实。
可是近来有那么一些困惑,就是在你的诸多文章中不乏各类品牌的缩略符号,每次读这些就让我感觉我被世界遗弃了。对于刚接触你的人来说,看着这几个字母去通读全文,到末尾也不大知道这是个什么东东,那样的心情你可以理解吗?不知以后能否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贴心的你呢?哪怕仅仅在文首点明这一连串的字母代表什么含义也好。
―雪狼
RE:好的,如果不是很常见的我们以后会注明一下的。以后你碰到不懂之处,也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搜索引擎。
微不足道的问题请无视
从大一看到现在,大三的我,一个工科生对贵刊的喜欢还是从前几页的版面设计开始的。貌似以前有纠错的部分。刚刚看了31号的这期,“世界让我们乐观的事”,作者是伊险峰(不知道有没有写对),我每次还是能从他的卷首语中获得很多见识的。不过这次我手一痒就维基了一下TED,创始人写的不是克里斯?安德森,而是理查德?沃曼,前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