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家乡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记忆中的家乡解析

记忆中的家乡,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的家乡洲上湾,在卲阳下花桥雨路镇管内,旧称宝庆南路阳桥山吳家,坐落在下花桥乐安坝田塘,它的隔壁是更大的五里坝田塘,在2005年的邵阳地图上,它是一个叫做双河口的地名左侧的那个河流弯弓的地方。田塘(也叫田垅),往往是指河流攺道转折千百年来冲击堰塞所形成的大片开阔地,又经人工开垦所形成的大片农田。在大片的农田边,常常有着很多的村落群体,旧时,住在田塘里的这些村落群体里的人们,总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好象自已住在这些大村落里,因而就是天然的大家大户,较之住在山区山边的单门薄户,更要见多识广,文明厚重似的。 我们村同隔江相望的大屋里,几乎全部都是吴姓人家,同宗同源。据家谱记载,我们的祖先是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果木塘圳上迁过来的移民,老祖宗叫吴木兜。在普通话推广之前,我们的姓不念wu,而念ong,这应该是唯一地保留了江苏梅里发源地口传的印记,可惜这唯一的印记,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大约在二十世纪中叶的时候就最终丢掉了!后世之人再也不知“ong”的发音是什么意思了。 我们这支吴姓称做《邵陵吴氏》,江西迁过来时,曾经说是迁到了楚南宝庆邵州地界,清后又改称为东界石陂(今时划归娄底市涟源石壁),木兜公是为木字派,木派九代孙通翰公再展卲南阳乔山,到了通翰化六代孙,在友义公手里迁到了大屋里,称“大屋里吴家”。那是明景泰年间,广西柳州出乱,友义公参入平乱并立了功,于是衣锦还乡,再次扩展基业,于是子孙辈在大屋里、洲上湾两处隔江建祠,有“一波溶澜,两祠隆建”之说。传说当年两祠隆建时,岸南老居建有溶澜阁,江北弯上建有得月楼,书声啷啷,莺歌燕舞,十里八乡之间享有盛誉,因此说我们的老祖业在五里坝田塘(五里坝大屋里吴家),人口发达了又开辟了这个乐安坝田塘,我们的香火是在江北的洲上湾祠堂。 我们村,在60年代前,基本上没有其它姓氏的男性,只有四家例外:一户姓蒋的,是我家大奶奶的外孙,父母亡故后由大奶奶养大,并在我们吴家赘婿(现在子孙姓蒋),一户姓胡,系随母下塘(即母亲带着改嫁),一户姓周,和胡姓情况相同,到70年代,搬来一家唐姓的水库移民。村中吴姓虽然同宗,但二十几代下来,不同房头的辈次,有些相差三四辈。在一起称呼,不按辈次别人讲闲话,按辈次,有些真还不好叫。于是就把辈份高二辈及以上的叫公,尽管有些年龄还小一点,反过来辈份高年龄小一点的,对辈份小年龄大的可以直呼其名,客气一点的就加个哥字,但这个哥只是表示尊重,家谱上对所有男性名字后加一个公字,因为将来子孙们都是要这么称呼的。 在我年青时的记忆里,村子的南面是一片开阔的田园,由近而远的布局是:一条绕村水圳,它从西头村口百米外的乐安坝上引水,一条清沏的水圳穿透田园,上百年来祖先们就直饮这圳中之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改饮井水(现在吃的是二十几里路外的黑冲水库中引来的井水,和城里的自来水相同),沿着这条水圳,旧时开有两个水埠头,近几十年,在每个院子的对应处各开有一个水埠头,村里人洗衣担水非常方便,每到夏天来时,成群的半大儿童脱成光屁股,在水埠头边游泳戏水,好不快乐;这条圳的尾端一直延伸近二公里,滋润下游的陈家院子和戴家院子。 这条圳到了村东头,有一条消水圳,曾经有一座横在水圳上的石渡漕,将村后山头上的倒山水引入澶江,正是这股倒山水,把山上流下的淤土带入澶江,造成澶江这一段差点被堵塞,也造成了村子东头几十年中曾经张开过一个大大的“穷口”。设消水圳的本意,是便于水圳清淤,最初人们清淤时,是在乐安坝上水圳的入口处用木板将水阻断,后来有水泥这东西了,就修了一个闸门。这扇闸门为搞鱼的人提供了方便,说来也怪,只要关了水,鱼就只往上游走,最后统统落在闸门下的水凼里,变成人们餐桌上的美食。 再向远方是同样绕村的澶江,它从上游靠东安的金江流来,一路过五丰铺板桥、新甲山、泉塘湾、下花桥,在我们西头村口这儿流过乐安坝向南转个弯,伴着对岸的大坝山、小坝山、高石头弯、红叶岭,再向北弧流回来,过求子桥、陈家桥,在双河口同五里坝大屋里田塘流来的另一条澶江支流汇合,然后结伴流过槎江桥、曾家桥、雷家桥、谷洲桥、中坝谢家,最后在邵阳市流进邵水资江。 在澶江那边的是红叶岭、小坝山、大坝山,几百年来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地,现在红叶岭归大屋里那边管理,我们则管理大坝山和小坝山的大部分;翻过红叶岭,就到了栗山、五龙岭,栗山在五龙岭下,是我们的祖坟山,两代老祖大寿、士奇公就葬在栗山上,由于栗山就在驻马桥朱家屋后,为了这座祖坟山,朱家吴家,多少次发生不共戴天的械斗,直到解放,现在是几十年都没有人过问了。 有一段械斗后来成为笑谈佳话,说的是村里有位大爷,一米八的大个很是武墩。据说他挑柴回家,由于挑得太重,怕把几根木头拼成的桥板压断,村民们都不准他从求子桥上经过,而要他改从桥下跨石头过河。有一年,他到驻马桥朱家屋后祖山去挂

文档评论(0)

44777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