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年轻人的民艺杂志.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个年轻人的民艺杂志.doc

三个年轻人的民艺杂志   现代的、民间的《蜗牛》,生活这么美,我们慢慢过   对于民间艺术,他们由热爱生出忧虑,因忧虑做了《蜗牛》,又以《蜗牛》结识同道,生长出希望。杂志的成与败退居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选择了用行动践行梦想,选择了有态度的生活。   2012年12月9日,周末,北京的天空碧蓝如洗,冬日的阳光愈显温煦。   邓超和几个朋友聚在北六环外的一栋居民楼的二居室里喝茶。这里是《蜗牛》杂志的新工作室,四个小书架和两面墙角堆满了书,书架上放着七只读者赠送的神态各异的布偶蜗牛。   27岁的邓超犹如一个恪守传统的老者,慎重又缓慢地冲着茶叶。他先将佛手香炉置于茶盘上,焚起檀香。而后才倒些茶叶放进茶壶中,注入开水,用第一遍茶水将白瓷杯子逐个斟满,清洗茶具。然后又向壶中注入开水,一一斟茶。   茶台是来自台湾,乌金石,“万流归宗”的设计――茶台中间有个小孔,一铜钱覆于孔上,茶水则顺孔下的小管流出。茶具也是专门定制,胎色洁白素雅。茶叶是普洱、绿茶,大多是朋友赠送,只有绿茶是他们下乡时自采、自炒的。   下午茶时光开始,焚香,品茗,在尚未整理的纷乱现实中,畅谈理想。光影明灭交错,时间倏忽,去而不返。   在过去,邓超、吴垠和高登科这三个80后年轻人很难享受这样的周末闲暇,总是忙个不停,和身边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在北京的快节奏中奔忙。而邂逅民间艺术之后,他们慢了下来,而《蜗牛》杂志,更是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赋予了他们“蜗牛”式的新生活。   2011年的夏天,邓超、吴垠和高登科一起做了独立杂志《蜗牛》,他们希望让传统生活之美重回现代生活,很多人被这本杂志所带来的田园牧歌、质朴情怀所触动。   寻找诞生   在年轻人云集的豆瓣网上,邓超写下了自己的探寻道路,他说“十年青春几迷茫”。   2002年,高考之后,邓超远赴乌克兰、俄罗斯留学,每年换一个专业。他发现在学校里学不到他要想的知识,不如自己看书自学,遂不顾一切退学回国,也彻底伤透了父母的心。父亲曾为他读书四处借学费。因此,退学后,为了挣钱安抚父母,邓超“发疯似的想尽了办法”挣钱,做过留学咨询、卖过电子词典、当过翻译、做过冰雕模具、摆摊卖过杂志、办过网站。   等家里经济条件好转之后,邓超成了一个旁听生,到清华大学、中央美院旁听课程,埋头读书,他完整地听了考古、听了佛教艺术和民间艺术。2009年,在清华美院杨阳教授的民间美术课,他第一次接触到“民间艺术”这个词汇。20年前,中央美院教授杨先让和女儿杨阳考察了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将14次考察的行程综述和100多个精彩的传统民间艺术特写以及近千张图片撰成《黄河十四走》一书,这本书详尽地描述了老大娘剪刀下的剪纸、手里捏出来的面花、针里刺出的绣片,以及年画、皮影、脸谱、鞋样、被面、刺绣、荷包、肚兜……邓超细细读着《黄河十四走》,发现这本书激发了他“直觉的美感”。   2010年农历新年前,邓超参加了清华美院组织的一次民间艺术田野考察,重走了黄河沿岸,却发现“活在民间的工艺品基本上看不到了”。仅仅二十年时间,那些曾经记录在册的民间艺术已经衰败甚至消亡。这一次重走黄河流域的经历,让邓超极为震惊。他开始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而这种感受,并非邓超一个人经历。在这次考察中,他遇到了研究当代艺术评论的高登科和研究考古的吴垠。他们聊得很投机,成了朋友。   2008年,在清华美术学院上学的高登科听说安徽老家的几个民间老艺人相继去世了,两年后,当他对家乡民艺进行调查时,惊诧地发现“什么都没了”,民艺给他的童年带来的那些美好也无处可寻。而吴垠曾在台湾的《汉声》杂志实习,汉声杂志一直采用田野实际调查,记录下深藏于中国内陆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吴垠深受《汉声》影响,很爱传统民间文化艺术。   三人一拍即合,头脑风暴之下,冒出了办杂志的主意,相比网站,杂志更接近传统形式。甚至想到就在北京的每个地铁站开始,免费发放。   事后,邓超将《蜗牛》的诞生总结为:“三个无知无畏、热爱民间艺术的青年天真地以为办杂志的成本和路边发送的广告册成本相差无几,于是拍脑袋做的这个决定。”   点燃?希望   “在现代化的今天,一切都快速起来了……我们需要慢下脚步……质朴而温暖的手工可以让人在焦躁、冰冷的工业城市中感受到美好。”   这是《蜗牛》杂志创刊号的序言。他们讲述了江西婺源黄源村李眯眯一家的故事。主题是《竹子,大地的礼物》。   李眯眯住在江西婺源黄源村,一条黄源河绕村流过,几乎所有的山上都有竹子。眯眯外公石武发是老篾匠,大舅石水生也是篾匠,可以编出竹篮、竹筐、茶盘、凉席。他们在《蜗牛》中写道:“想要渡河,拿上竹竿,撑着竹筏悠悠地划过去;想吃竹笋了,去后山上挖一个回家炒着吃;想给家里添些用具,请村里的篾匠来。”   整本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