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及前景.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及前景

相关多媒体 中枢神经听觉系统 您的位置:首页文献资料医药文献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1999年第3期第27卷?医学进修专题 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及前景 作者:胡国栋 单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影像科(武汉 430030)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词由美国著名放射学家Margulis教授于1967年提出。1953年Seldinger创立的经皮穿刺血管造影技术为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   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可追溯到60年代初期,1964年Dotter和Judkin首先应用同轴扩张导管系统,治疗外周血管狭窄性病变,从而达到阻塞血管再通的目的。1973年Grüntzig设计的双腔球囊导管,使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得到很大发展,使这项技术从四肢动脉狭窄的PTA治疗扩展到肾动脉狭窄、颈部动脉狭窄,以至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1980年开始行头臂动脉球囊导管成形术,1989年已用于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成形。80年代中期开展了激光血管成形术、动脉硬化斑块切削术及血管腔内支架的应用。近年来研制了许多类型的血管内支架(stent),是预防再狭窄的新技术,尤其是带膜支架的研制成功对提高PTA的远期疗效以及扩展支架的应用范围(血管内和非血管内的支架应用),显示了其广阔的前景。   2 心脏及大血管的介入治疗 2.1 心脏及大血管的介入治疗   60年代中期,心脏、大血管的介入治疗也有很大发展。1966年Rashkind等首次创导心房间隔造口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1967年Postmann首先应用介入放射技术成功完成动脉导管未闭栓塞术,1977年Rashkind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伞形圆盘补片装置,用于婴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后又改造为双盘补片闭合装置。1976年King和Mills等应用双盘补片技术闭合房间隔缺损成功。1979年Sos等提出用球囊导管扩张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1982年Singer等用此技术在临床上成功地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症。1980年Martin首先报道应用经皮球囊成形术治疗肺动脉分支的狭窄。1977年Gruntzig首次成功进行了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80年代末此项技术已在全世界得到广泛采用。PTCA近来又与激光血管成形术、动脉斑块切削术和血管内支架等新技术相结合,对提高疗效、防止再狭窄起到较好的作用。 2.2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在80年代得到很快发展。1984年Inonue首次报告了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1985年Lock报道了聚乙烯球囊导管扩张二尖瓣狭窄取得成功。1982年Kan报告单纯肺动脉瓣狭窄采用经皮球囊成形成功。1984年Lababidi报告先天性主动脉办瓣窄经球囊扩张成功。 2.3 布加氏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阻塞——“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近年来亦采用介入放射治疗,1974年Eguchi采用经皮穿刺球囊成形治疗布-加氏综合征成功。后来Furui采用球囊扩张后置入血管内支架,从而大大提高了远期疗效。   2.4 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疗效肯定的心脏介入治疗方法。   3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介入治疗   神经系统的某些疾病如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脑膜动静脉瘘、脑血管闭塞性疾病、脊髓血管畸形等可通过介入放射技术进行栓塞、溶解、扩张、成形等治疗,其临床应用范围日益拓宽,治疗效果日臻完善。   3.1 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   脑动静脉畸形是颅内出血的重要发病原因。早在1960年Luessenhop首先应用直径3mm塑料球注入颈内动脉治疗脑AVM,但栓塞物易误入正常脑动脉分支,并发症多。1972年Serbinenko应用乳胶球囊套在微导管端送至病理血管,用这种可脱性球囊治疗脑AVM。1975年Kerber在此基础上改制成带孔球囊导管,利用球囊充盈和血流引导,能选择性进入AVM的供血动脉,并经该导管将IBCA注入畸形血管团内使其全部栓塞,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Picard将栓塞剂IBCA或NBCA与碘苯酯或Lipiodol混合可控制聚合速度,采用缓慢注射使其弥散充盈整个畸形血管团,栓塞效果进一步提高。目前栓塞治疗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相结合,其效果优于单纯手术治疗。   3.2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1971年Serbinenko应用可脱性球囊导管,使其进入动脉瘤体内将球囊解脱,使动脉瘤闭塞,而载瘤动脉仍保持通畅。1975年Debrun将上述技术加以改进,用同轴导管技术解脱球囊。但上述技术仍有动脉瘤破裂和瘤体充填不完全而复发等缺点。80年代末试制出电致溶断可脱性微弹簧圈以及

文档评论(0)

juhui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