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兴学条规[精选]
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颁布|“兴学诏”:
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其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务使心术纯正,文行交修,博通时务,讲求实学........著各省督抚学政,切实通饬,认真兴办。(朱寿鹏:《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719页)
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规定儿童应于七岁入初等小学堂接受教育。
鼓励官绅设立初等小学堂,小学堂以多设为贵,原则上每百家以上之乡村应设立初等小学堂一所。但限于条件,“在初办五年之内,应该达到每四百家必设初等小学一所.....五年之后,十年之内每二百家必设初等小学一所......至少小县城内亦必设初等小学一所。此皆名初等官小学,以后再竭力督劝,渐次推广。
规定了乡村学堂经费的筹集办法,使乡村兴学有了可操作性。第五条规定:“各省府厅州县,如向有义塾善举等事经费,皆可酌量改为初等小学堂经费。如有赛会演戏等一切无益之费积有公款者,皆可酌提充用。”
私人办学的合法地位:“凡有一人出资独立设一小学堂者,或家塾招集邻近儿童附就课读,人数在三十人以外者,及塾师设馆招集儿童在馆授业在三十人以外者,名为初等私小学,均遵官定章程办理。”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412-413页
《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
放宽设学的范围:“城镇乡村均可建设高等小学堂。虽僻小州县,至少应由官设立高等小学堂一所以为模范,名为高等官立小学堂。”
各省府厅州县,如向有义塾善举等事经费,皆可酌量改为初等小学堂经费。如有赛会演戏等一切无益之费积有公款者,皆可酌提冲用。凡一城一镇一乡一村各以公款设立之高等小学堂,及数镇数村联合设立之高等小学堂,均名高等公小学。
第427——428页
明诏兴学已数年矣,而吾鄂省自近省诸府县次第开办外,距远若上五府,或仍守书院之旧而不知学堂为何事,或思改书院为学堂而苦于不得其法,或力本能办故为延宕而不办,或有人欲办亦因经费不足而不能即办。世变日亟,需才日迫,内地各属之学堂兴办,尚遥遥无期。
《论穷僻州县兴学犹不可缓》,《东方杂志》1904年第1期
从已设的现存学堂来看,其教育教学状况也很难令人满意。绝大多数乡村新式学堂设备简单、教材老套、教法陈旧,不过袭学堂之名,行私塾之实。如顺天府属查学高步瀛、刘桂芬于1904年调查涿州学堂后的报告书中称:“前日观里仁仓小学,其中学生仅八人。学务处颁发之书,虽已发给而不能用,所读者,不过仍《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之类。西坛村之小学,在破庙中,坛宇颓剥,芜秽不治,不过六十九岁之聋老翁,环守村童八九人而已。其余匆匆未能遍观,然观此二处,已可想见也。”
《光绪三十年(1904)年顺天府属查学高步瀛、刘桂芬调查涿州学堂利弊禀》,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页。
有清一代,教育行政在中央属礼部管辖,在各省设提督学政,省各一人,“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巡历所至,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升其贤者能者,斥其不师教者。凡有兴革,会督抚行之。”学政任期三年,实际上任内主要工作是考核教官和生童。府州厅县不设专职教育行政机构。乡村教育主要依靠科举制的自动调节和地方士绅的主观能动性。在清政府的教育体系中,对 乡村教育的管理长期处于缺位状态。(p41)
赵尔巽:《清史稿》(卷116),中华书局1976年版,总第3345页
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其职责是:“整饬各省学堂,编订学制,考察学规,审定专门普通实业教科书,任用教员,选录毕业学生,综核各学堂经费,及一切有关教育之事。”
1905年10月8日,山西学政宝熙奏请速设学部,并请将礼部国子监归并学部。同年12月,政务处学务大臣议复宝熙奏折:“现在科举停止,专重学务整理一切学务,不可无总汇之处,自应特设学部,以咨管辖。”同日,清政府批转该奏折。谕令“著即设立学部,国子监归并学部。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学务纲要》,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550页。
至1909年全国府厅州县设劝学所1588所,计总董1577人,劝学员23645人,仅有五分之一以下厅州县尚未设置。
蒋维乔:《清末民初教育史料》,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育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609页
清末山东,“风气闭塞,各州县初等小学寥如若晨星,地方官又多任意捏报,名为小学教员者,尚不知教授为何物。”
《呈院议决交议关系教育各条纹并批》,《山东省咨议局会议第一期报告书》(下册·学务)
晋升山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