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理解与尝试.doc
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理解与尝试
摘 要:高中数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构建学习经验,而纯粹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也并不能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必要的深度. 利用深度学习的理念去指导高中数学教学,需要教师认识到数学知识构建的复杂性,认识到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到数学体验需要的情境性. 同样,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理解,需要认识到学生的数学理解往往都是基于一个学习共同体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理解;尝试
将高中数学教学的目光锁定在“深度”与“学习”两个关键词上,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从教者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这是一种看起来简单、说起来容易,但转变起来十分困难的事情.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简单地从教向学的转变,并不能给课堂带来明显的变化,指望学生能够由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就能生成比讲授更好的教向学效果,那基本上是理论家的臆测. 这是可以由事实来证实的,当真正从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时,会发现学生的学习容易落入肤浅的境地,因而课堂教学与课堂学习缺乏深度的现象就比较普遍地出现在高中数学教师的面前. 面对这一现实与困境,笔者借鉴相关理论,提出高中数学教学要追求“深度学习”的看法,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思考、理解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借此文与同行分享.
[?] 为什么有些课堂上的学习没有深度
具有一定教学经验且经过课程改革洗礼的高中数学同行们应当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传统的讲授(也有可能是灌输)的课堂上,教师讲得兴高采烈但学生听得索然无味,这有客观和主观上面的原因. 客观上高中数学知识内容较多,体系较强,哪个环节稍有问题,那后面知识的学习困难更大;主观上学生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并不喜欢纯粹的讲授,尤其是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消极听课,有“沉默抵抗言说”的意思. 在国家课程改革或者是区域推进的教学改革之下,数学课堂开始了向学生的转变,开始追求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开始追求学生展示与学习反馈,可结果如何呢?学生在低水平上徘徊几乎成为一个难以否认的事实. 总而言之,学习缺乏深度已经成为事实!
这当中有知识与学生的原因. 上面已经说过,高中数学内容多、体系强,环环相扣,在学生的学习中,由于学习方法的不足,由于知识基础的不同,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想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去构建完整的新的知识体系,事实上是比较困难的.
这当中还有教师的原因. 事实上,时至今天,在教与不教的把握上,大多数一线教师把握得还不可能有那么准确,“讲所当讲”作为一个理论要求很简单,但在实践中何为“当讲”却极难成为现实. 比如说学生在学习“复数”概念时,怎样才叫当讲?有的学生在理解复数概念时就有困难,而有的学生对于何以根号内的数值可以为负表示出强烈的抗拒心理,这些学习心理靠着学生的学习是难以克服的,因而学习就难以走向深度.
在这样的内外因综合作用之下,学习缺乏深度几乎就是必然的结果,有深度才是奇迹.
[?] 高中数学课堂上深度学习如何产生
作出如上分析是为了客观地认识现实,认识到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难以具有真正深度的现实. 同时也应当认识到,问题的提出往往意味着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高中数学学习如何才能真正有深度,这是一个值得思考且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笔者经过学习与思考,认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高中数学教师要从数学知识本身去认识学生学习的复杂性,要从认知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学习的规律性,要从收获体验的角度去认识知识生成的情境性.
其一,基于数学知识认识学生学习的复杂性. 数学知识在教师眼里似乎总是简单的,但教师常常忘记了那是自己研究多年的结果,换作一个新事物,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情形并不比学生好多少. 譬如“三角函数”的教学,其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传统教学思路中通过一个数学问题,来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函数的学习可以获得更为简单的解决方法,其通过问题来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的目的一目了然,但事实上学生的注意力未必能够被有效地吸引过来;后来出现了另一种教学设计思路:让学生去认识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周期性现象,并提出问题,如何来描述这种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问题在于周期性的现象能够为学生有效发现吗?学生能认识到其中的广泛吗?怎样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函数可以刻画这些规律?这些问题不解决,那设计思路也只可能是一厢情愿. 由此可见,再简单的知识生成的设计,都具有复杂性.事实上,苏教版的教材中,通过圆周上的一点的运动这个具体的运动的例子,可以一下子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形象的载体. 因而就化解了这种复杂性,且其中还体现出尊重认知规律的特点.
其二,基于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规律性. 高中数学学习无疑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所谓的认知规律,最基本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必须基于学生已经知道了的数学知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