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象的流变
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象的流变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2010年第3期
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象的流变*
孙 兰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意象,从公宴聚会的华丽,到香草意象的寄托、寺庙山水的义理,到真正山水
的清新描写,昭示着山水诗意象从美颂比兴到自然审美的发展。唐代寺庙道观成为山水诗的审美所在,梅竹和亭
意象的固化,是宋代山水诗意象的代表。题山水画是唐宋山水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表现了诗画合一的审美。元
明清时期有大量名家名品山水画题诗出现,进一步发展了梅、竹松、鹤等高洁意象,特别是诗人别号、文集体现的山
水诗意象非常普遍。这一时期呈现出前代少有的边远、异域山水意象,表现出时人开放、广袤的情怀。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山水诗;意象
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从魏晋开始,先秦对山水的描摹多比兴而非审美,而且文学审美的
时代也多认为以曹魏为肇端。本文即从魏晋南北朝
开始探讨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象。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象的
发端时期。曹操的《观沧海》为我们提供了山水自然
审美意象,山水、树木、秋风、波涛、日月等等,让我们
切实感受到了秋日沧海的宏大与壮美。虽然这一自
然审美方向未被时人大加发扬,但公宴应制山水诗
意象吟咏有所发挥:
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芙蓉散其华,菡萏溢
金塘。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华馆寄流波,豁达
来风凉。(刘桢《公燕诗》)
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
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曹植《公燕诗》)
应该说,公宴诗在这一时期对华丽山水意象的
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大部分此类诗作还
是流露出传统的美颂政治色彩。文人雅士集会也发
展了山水诗意象。如:
绿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滥泉龙鳞澜,激波连
珠挥。(潘岳《金谷集作诗》)
流风拂枉渚,停云荫九皋。莺语吟修竹,游鳞戏
澜涛。(孙绰《兰亭诗二首》其二)
金谷集会和兰亭集会是文人集会的典型。诗人
在大自然美景面前生发诗意,诗歌意象比较丰富。
这类山水诗意象虽然对自然描写已经较为生动,但
毕竟多附庸风雅,而且时有政治色彩。这一时期人
们基于对汉乐府的学习与继承,比兴寄托痕迹犹在,
抒发自己感情的诗作还是比较含蓄的,游仙诗、咏史
诗、咏怀诗等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
南朝奉和、应制等山水诗创作在魏晋基础上进
一步发展起来,数量很多,如任昉《奉和登景阳山》、
沈约《侍游方山应诏》、萧统《和武帝游钟山大爱敬
寺》、陆罩《奉和往虎窟山寺》等,萧纲有《三日侍皇太
子曲水宴》、《九日侍皇太子乐游苑》、《上巳侍宴林光
殿曲水》,庾肩吾有《三日侍兰亭曲水宴》、《奉和泛舟
汉水往万山应教》、《山池应令》,还有鲍至的《山池应
令》和《奉和往虎窟山寺》、孔焘《往虎窟山寺》,王冏
和王台卿也有《奉和往虎窟山寺》。这一时期的应制
或者奉和山水诗意象更成熟,景物描写也更生动,
如:
遥天收密雨,高阁映奔曦。雪尽青山路,冰销绿
水池。春光落云叶,花影发晴枝。(张正见《初春赋
得池应教》)
架岭承金阙,飞桥对石梁。竹密山斋冷,荷开水
殿香。山花临舞席,冰影照歌床。(徐陵《奉和简文
帝山斋诗》)
92
*收稿日期:2010-04-15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象的流变”(2009134)
作者简介:孙兰(1971- ),女,山东郯城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随着南朝山水诗创作的成熟,诗人对赋得、应
制、同咏等形式的山水诗意象有了更大程度的发挥,
特别由集会引发的赋得同咏等山水诗,艺术上的较
量来得更明显,因而山水审美意象也得到了发展。
香草意象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吟咏的重
要内容:
褰裳顺兰沚,徙倚引芳柯。(谢混《游西池诗》)
愿缉吴山杜,宁袂楚池荷。(谢脁《和王长史卧
病》)
这些虚化的香草意象,沿袭了《楚辞》中此类意
象描写。香草虽然最早仅仅是一种草,但因其“香”
之气息,便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色彩。这些象征诗
人高洁品质的物象被文人屡加引用和赞美,逐渐形
成了特定意蕴,暗示了诗人对自身人格高洁之质的
标榜,使得山水诗多了一层清新雅致气息。特别是
骚体山水诗创作,更是如此,看江淹诗句:
枫岫兮筠岭,兰畹兮芝田。紫蒲兮光水,红荷兮
艳泉。(《爱远山》)
使杜蘅可翦而弃,夫何贵于芬芳。(《应谢主簿
骚体》)
骚体诗和乐府一样,积淀了太多前人程式化的
东西。因而美人迟暮以及思归等山水诗意象的出现
也成为必然:
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
归心。(沈约《登玄畅楼》)
暮潮还入浦,夕鸟飞向家。寓目皆乡思,何时见
狭斜。(何逊《渡连圻诗二首》其二)
这些山水诗中的愁苦意象多和思归联系,其实
是暮色意象的一种延伸。“暮”本是古代迎亲嫁娶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