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林-皮瓣外科的成就、现状与发展方要点.ppt

侯春林-皮瓣外科的成就、现状与发展方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侯春林-皮瓣外科的成就、现状与发展方要点

皮瓣外科的 成就、现状与发展方向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 侯春林 皮瓣外科的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是带蒂转移的随意型血供(random-pattern)皮瓣; 50~60年代出现了肌瓣和轴型血供(axial-pattern)皮瓣; 70年代随着显微外科组织移植的广泛开展,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肌皮瓣和肌骨皮瓣等获得了发展; 皮瓣外科的发展历史 80年代以来,皮瓣外科硕果纷呈,既有科学理论的创新,又有临床应用技术的进步 类型:主干动脉皮瓣、逆行岛状皮瓣、远端蒂皮瓣、筋膜皮瓣、肌间隔血管皮瓣、静脉皮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穿支皮瓣等。 1、皮瓣外科的成果 目前皮瓣外科的发展已基本成熟,在人体可切取的轴型皮瓣已达70多处。 现在已不是继续开发新的轴型皮瓣的时代,而且也很难再开发出新的皮瓣。 皮瓣外科的发展历程:     数量上,由少到多     质量上,由多到少 总结成果的时机,已经成熟。 主干动脉皮瓣&逆行岛状皮瓣 1981年杨果凡,首次报道了前臂桡动脉游离皮瓣 1982年宋儒耀,用英文在世界上作了介绍,引起国外学者的极大兴趣,被誉为“中国皮瓣”。 动脉干网状(动脉主干带肌间隙分支)的血供类型尺动脉皮瓣、骨间后动脉皮瓣、胫后动脉皮瓣、胫前动脉皮瓣和腓动脉皮瓣的出现 1982年鲁开化、王炜,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reverse flow island flap)修复手部创伤缺损 逆行岛状皮瓣的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研究 尺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和腓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出现 筋膜皮瓣&筋膜瓣 1981年Ponten,介绍了在小腿筋膜皮瓣(fasciocutaneous flap),皮瓣平均长宽比例达2.5:1,超级皮瓣(super flap) 1982年 Barclay,在小腿将筋膜皮瓣的长宽比例做到3:1。 Tolhurst(1982)在肩背部将筋膜皮瓣的长宽比例扩大到4:1。 1982年Haertsch通过解剖学研究,深筋膜下间隙(subfascial space)是掀起皮瓣的“外科平面”(surgical plane)。 1984年Thatte报道在下肢应用翻转筋膜瓣(fascial flap)加植皮 肌间隔皮瓣 1982年钟世镇,肌间隔穿血管,肌间隔皮瓣(septocutaneous flap)。 徐达传(1984)和宋业光(1984)首先报道的股前外侧皮瓣,是肌间隔皮瓣的典型代表,临床应用广泛。 肌间隔皮瓣与筋膜皮瓣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均带有深筋膜。肌间隔穿血管的口径多在0.5~1 mm左右, 临床可仅以肌间隔血管为蒂,切取远端蒂皮瓣进行局部转移,对修复手足肢端创面很有价值。 静脉皮瓣 1981年Nakayama,大鼠动脉血供养的静脉皮瓣(arterialised venous flap)的实验研究。 1985年顾玉东,在临床上静脉干动脉化的游离皮瓣同时修复肢体主要动脉和神经的缺损 1984年Honda,仅吻合静脉血管的指背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组织缺损的经验。 1985年Baek,犬静脉血营养的隐静脉皮瓣的实验。 1986年贾淑兰,静脉血营养的筋膜皮瓣临床应用 “静脉-静脉”的静脉皮瓣,“动脉-静脉”的静脉皮瓣陆续有不少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报道,但大多是修复手指部的皮肤缺损的小皮瓣。 静脉皮瓣是非生理性皮瓣,血液循环不稳定,成活差别很大,对其认识尚有待提高和深入。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subdermal vascular network skin flap, SVN flap)是在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80年Tsukada,介绍了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的经验。 1986年司徒朴,报道临床真皮下血管网的带蒂皮瓣的经验,成活质量优于传统随意型皮瓣和皮片移植。因其较薄,又称随意型超薄皮瓣。 皮神经皮瓣 1991年Bertelli和1992年Masquelet,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神经皮瓣(neurocutaneous flap)的概念。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传统筋膜皮瓣的特殊范例(neuro-fasciocutaneous flap)。 1998年Nakajima,浅静脉皮神经筋膜皮瓣之称(veno-neuro-fasciocutaneous flap)。 我国在显微外科的首创贡献 Harry Buncke: Forty years of microsurgery: what’s next? J Hand Surg, 1995, 20A(3,Pt2): 34-45 我国学者自己总结的贡献 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先报道或独自报道的皮瓣有10多个 论文多数是以中文在国内

文档评论(0)

152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