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9护理精篇课件
基本概念 本草: 我国天然药材资源丰富,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由于其来源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本草”。“本草”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草药: 主要是相对于国家药局专卖的“官药”相对而言的。 中药资源 (一)四气 【学习要求】 掌握四气的概念 理解并掌握四气的确定依据。 熟悉四气的临床指导意义。 2、确立依据 机体发生反应 与药物在临床上治疗的病证相对(反)而言的。 3、作用及适应证 1.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适用于阳热证。 2.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适用于阴寒证。 4、指导意义 (1)根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 (2)根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 (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二)五 味 1、概 念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 种基本药味及附属于酸甘的涩味和淡味,合称为五味。 2、确立依据 (1)经健康人的味觉器官感受而得 (2)经临证实践而得(治疗病证) 4、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 酸、苦、咸属阴。 (三)升降浮沉 1、概 念 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是与疾病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升—上升提举,作用趋势向上 降—下达降逆,作用趋势向下 浮—向外发散,作用趋势向外 沉—向内收敛,作用趋势向内 3、药物升降浮沉与功能、主治的关系: 4、指导意义 1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 2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5、影响因素 1.炮制:药物经过适当的配制以后药物的成分可能会发生改变所以其升降浮沉之性也会受到影响。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2.配伍:药物在配伍后药物之间的作用互相牵制,也会使药物升降浮沉之性的改变。 【学习要求】 掌握归经的概念。 理解并掌握归经的确定依据。 熟悉归经的指导意义。 1、概念 药物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 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 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 选择作用称归经。 (五) 毒 性 1、概念 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及损害性。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性能。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 例如: 菊花——治疗眼病 肝开窍于目 归肝经 *对归经的理解不能绝对化 2、归经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 肝:胁痛、抽搐——全蝎定抽搐 肺:咳、痰、喘——桔梗,杏仁 心:神昏、心悸——朱砂 脾:纳呆、 泻泄——神曲、补骨脂 肾:腰酸、骨痛、遗精—虎骨 3、归经的临床意义: (1)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2)增强临床疗效。 太阳经——羌 活 阳明经——葛 根 头痛 少阳经——柴 胡 厥阴经——吴茱萸 少阴经——细 辛 归经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相结合 四气——药物作用对于人体寒热变化的影响 五味——药物的补泻敛散等作用特征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趋向 归经——药物作用对人体部位的选择性 四气 寒:清肺泻火——黄芩 热:温肺化饮——干姜 温:温散风寒——紫苏 凉:凉散风热——薄荷 五味 酸:敛肺止咳——乌梅 苦:止咳化痰——陈皮 甘:补肺益气——党参 辛:宣肺平喘——麻黄 咸:益肺平喘——蛤蚧 升降浮沉 升浮:开宣肺气——桔梗、麻黄 降沉:降气平喘——杏仁、苏子 均归肺经 广义——(1)指药物的总称,“毒药”----药。 (2)系指药物治病的特性(偏性) 狭义——指药物的有毒成份。 如马钱子,大毒,其毒性成分为番木鳖碱。 药物 偏性 毒副作用 毒性 古今不同认识 2、引起中药中毒的原因 1.脱离中医理论的指导用药; 2.剂量; 3.药材品种; 4.药材质量; 5.炮制; 6.给药途径; 7.剂型与制剂工艺; 8.配伍; 9.服药方法; 10.个体差异。 “有毒观念 ,无毒使用” 二 方剂 “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辨证论治 辨 证 论 治 确定治法 组方原则 选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