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技术总结.ppt

  1. 1、本文档共9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基因表达调控 第三节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 一、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概述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可以发生在基因表达的任何环节,包括DNA和染色体水平、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翻译水平等多层次的调控,其中转录水平的调控是最重要的调控环节。 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 3×109bp、染色质、核膜 单顺反子 基因不连续性 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内含子(intron)、 外显子(exon) 非编码区较多 多于编码序列(9:1) 含有大量重复序列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特点 (1)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多环节性 根据基因表达调控的多层次性可以分为DNA水平、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翻译水平、翻译后水平等多层次的调控。然而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一样,转录水平的调控是最主要的调控。 真核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排(gene rearrangement) 和基因扩增(gene amplification)  (2)真核基因的转录与染色质的结构变化相关 真核基因组DNA绝大部分都在细胞核内与组蛋白等结合成染色质,染色质的结构、染色质中DNA和组蛋白的结构状态都影响转录。如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组蛋白对基因表达所起的作用以及活性染色质对Dnase的敏感性等,都与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有关。  (3)真核基因表达以正性调控为主 真核基因调控中虽然也发现有负性调控元件,但其存在并不普遍;真核基因转录表达的调控蛋白也有起阻遏和激活作用或兼有两种作用者,但总的是以激活蛋白的作用为主。即多数真核基因在没有调控蛋白作用时是不转录的,需要表达时就要有激活的蛋白质来促进转录。换言之:真核基因表达以正性调控为主导。 二、染色质水平的调控 真核细胞基因组DNA存在着以核小体为基本单位的染色质结构,这种结构特征产生了真核生物基因转录前染色质水平上的独特调控机制,典型的间期核染色质可分为高度密集状态的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和较为松散的常染色质(euchromatin),常染色质中的基因可以转录,异染色质中从未见有基因转录表达,原本在常染色质中表达的基因转如移到异染色质内也会停止表达。 (一)活性染色质的调控 按功能状态的不同可将染色质分为活性染色质和非活性染色质,所谓活性染色质是指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非活性染色质是指没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在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一般有4种状态: (1)紧密压缩的状态。 (2)被阻遏的状态。 (3)有活性的状态。 (4)被激活的状态。 活性染色质由于核小体构型发生构象的改变,往往具有疏松的染色质结构从而便于转录调控因子与顺式调控元件结合和RNA聚合酶在转录模板上滑动。 (二)活性染色质的DNase敏感性 染色质DNA受DNaseⅠ作用通常会被降解成200、400……bp的片段,处于转录活化区,DNA包装比较松弛,在某些特定的位点,用极低浓度的DNaseⅠ处理,DNA就会断裂,称之为高敏感点(hypersensitive site)。这种高敏感点常出现在转录基因的5′侧区、3′末端或在基因上,5′的高敏感区通常在基因转录开始之前就已出现,这一段高敏感位点的序列是基因表达必需的。 通过对大量基因进行试验发现,每个活跃表达的基因都有一个或几个超敏感位点 。是一段长l00~200 bp的序列,一般在基因上游1 kb范围内。由超敏感位点所代表的染色质结构变化可能是超敏感序列首先与其他蛋白质结合而阻止核小体的装配。 (三)高迁移率蛋白 HMG蛋白 高迁移率蛋白是细胞核内非组蛋白中的一组较丰富而不均一、富含电荷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不大(一般不超过30 kDa)的蛋白质,因其在聚丙烯酰胺电泳中迁移速度很高,所以叫作高迁移率群(high mobility group,HMG蛋白)蛋白质。 HMG14和/或HMG17蛋白与染色质其他组分结合比较疏松,它们与染色质的结合有利于使染色体结构松弛,变得对DNase I敏感。 (四)组蛋白的修饰作用 组蛋白是基因活性的重要调控因子,当组蛋白加入到裸露的基因DNA中时,会关闭基因的转录。组蛋白可与DNA链上带负电荷的磷酸基相结合,从而遮蔽DNA分子,妨碍了转录,可能扮演了非特异性阻遏蛋白的作用;染色质中的非组蛋白成分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可能消除组蛋白的阻遏,起到特异性的去阻遏促转录作用。活跃转录的染色质区段,有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1组蛋白)水平降低,H2A·H2B组蛋白二聚体不稳定性增加、组蛋白乙酰化(acetylation)和泛素化(ubiquitination),以及H3组蛋白巯基化等现象,这些都是核小体不稳定或解体的因素或指征。转录活跃的区域也常缺乏核小体的结构。这些都

文档评论(0)

挑战不可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