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戏曲文化与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之盛衰.docVIP

中原戏曲文化与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之盛衰.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原戏曲文化与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之盛衰.doc

中原戏曲文化与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之盛衰   [摘要]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四大年画基地之一,明清之际走向兴盛,朱仙镇曾一度成为中原年画与商业贸易中心,也是地方艺术中心。但近代以来朱仙镇木版年画深度衰落,如今成了被“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兴衰的原因学术界十分关注。本文认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盛衰史与中原戏曲艺术文化的盛衰有直接关联,是在戏曲文化与其他因素综合影响下所致,展现了民间艺术与地方文化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朱仙镇;地方戏曲;木版年画;盛衰   [中图分类号]1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lX(2014)01―0126―05   位于河南中部的开封朱仙镇垂名已久,如今最使它显扬的是木版年画。尽管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衰败已成定势,可它昔日的辉煌似乎仍在散发余光,也不禁令人反思。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之相关的中国雕版印刷术水印技艺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来,许多名家学者关注研究朱仙镇木版年画,冯骥才、薄松年等专家学者先后实地考察,著述撰文推介宣传,2009年初“首届中国木版年画艺术节”在这里举行,各式各样的国际国内研讨会接踵而至,各种媒体宣传报道持续不断,朱仙镇这个名字又重回人们的记忆,许多荣耀大有使之再度辉煌之势。然而,有时盛名之下往往掩盖着衰败的真相,小镇千年,从历史上岳飞抗金到明清木版年画,再到今天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文一武,一今一昔,贯穿了它的整个发展史、兴衰史,似乎也预示着某些文化姻缘与宿命。   朱仙镇自古以来皆以镇小名大而自居。它的扬名与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开封)有关,即在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朱仙镇北距开封45华里,据河临衢,是宋代一个重要交通驿站,当时并无村落、镇市。现在该镇东南5华里的古城村当时却为人注目,因为这个地方在战国时期郑庄公修建了一座边城,是郑国向东拓展的锁钥重地,因此称之为“启封”。西汉初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称“开封”。据史料记载,唐代末期开封城已经北迁并迅速成为中原重镇,是南北水陆路交通枢纽,而故城“启封”便成了一座弃城,更名为古城村,该村到宋代中期已破蔽成荒,至今仍存。至于距这座弃城不远的朱仙镇,其镇名在宋代早期文献史料中并未记录,北宋末年才偶然出现。南宋著名将领岳飞抗金攻打开封时屯兵朱仙镇,捷报频传,由此使该镇名声大振。以此推算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最早不超过北宋末年。   该镇的名称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为纪念战国时期信陵君的著名谋士朱亥,朱亥出身屠户,却在围魏救赵、克破强秦方面立下大功,天下扬名。朱亥曾住的地方叫仙人庄,在朱仙镇北十公里处,朱亥墓即在此地。朱亥有朱仙之誉,朱仙镇因此得名,这种说法似乎有些牵强。另一种说法在朱仙镇却家喻户晓:即朱仙镇原名叫“诸仙镇”或“聚仙镇”,是各路神仙聚集之所。在当地口语中“诸”、“聚”与“朱”同音,朱仙镇之名渐渐确定下来。问题在于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多神仙?原来明清时期这个小镇庙宇众多,诸多神仙不过是这些庙宇里供奉的神祗。据说香火盛时朱仙镇最多有大小七十二座庙宇,至今还保留着两座规模较大的关帝庙与岳飞庙,全是明清时建筑,这在中原一带一般市镇中十分罕见。众多神仙被集中供奉在庙宇里,这些庙宇以各路仙人的名号命名,“聚仙镇”、“诸仙镇”即“朱仙镇”因此得名。体现在朱仙镇木版门神年画中,神仙故事题材与神仙形象的确很多,如财神关公、柴进,染色仙葛仙,牛王神、马王神、灶王神等,最集中的是天地全神。照此说来,朱仙镇的名称由来几经变更,反而更富于文化意义与地方色彩,并与中原地方戏曲文化又有着直接关联。   “庙会”一词说明有庙就有会,有会就有戏,这在中原农村是一种习俗。明清之际朱仙镇庙会远近闻名,它不仅是这一地区较大的商业集贸市场,还是一个主要娱乐中心。在古代农村,最大、最有规模的娱乐莫过于唱大戏,尤其在明末、清代戏曲艺术比较繁盛时期。可以说,戏曲、庙宇、庙会、商贸集中于朱仙镇,才促使该镇名利双升,一度繁荣。   朱仙镇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其商业繁荣并行不悖。据朱仙镇民间工艺大师万秀华介绍:朱仙镇是中原戏曲的发源地,在明清之际各路戏班都以在这里表演为荣。那时的朱仙镇商铺林立,人口众多,戏曲表演辐射面大,影响面广。这里有戏曲行会,并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为该镇戏曲日,即配合木版年画开市日(农历九月九日),各路演员开始登台献艺。当时戏曲行会有一个规矩:凡是学戏已成即将出师的年轻演员入行,或是老演员转班,都要在朱仙镇义演,以验其技艺,然后才由各大戏班量才招用。因此,朱仙镇当年的戏曲表演盛况空前,这大大小小的庙宇与各种庙会既是戏曲表演的场所,又是他们的歇脚之处,还是庙主们求施与敛财的好机会,所以这里的庙会与戏曲都十分红火,成了中原农村少有的艺术中心。   一地的戏曲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