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怎样引导信教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doc
怎样引导信教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
摘 要:孙中山先生的宗教信仰实践具有不同于世俗教徒的显著特点,如重精神轻形式,不墨守基督教的神学信条而崇信救世革命者的耶稣,对基督教教义的解释有利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集宗教信仰与政治信仰于一身且相得益彰,反对西方列强利用宗教对中国进行精神侵略等,这对我们正确引导信教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颇有启发。
关键词:大学生;孙中山;宗教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364-04
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一直是个敏感问题。之所以敏感,是因为在大学这个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为主旋律的地方,近年来却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开始喜欢、甚至皈依了宗教。就我目前接触到的相关调查报告而言,其比例最低的是7.4%[1],最高的达21.3%[2],如果按照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大学生总数2 385万人推算,这一群体大致在176万―508万人之间,而同年全国在校大学生党员总数是251.2万人,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面对这样一个大学生群体又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之所以棘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许多教育工作者缺少相应的宗教知识,不懂得怎样引导信教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要么得过且过,放任自流,要么视其为思想上的异己,政治上的对手,不惜以行政手段阻止其信教,凡此种种,都有可能引发与信教学生的矛盾,埋下突发事件的隐患。原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局局长叶小文先生谈到宗教问题的“突发”特征时指出:“偶然的小事,星点的火花,或因互不相让迅速升级,或因官僚主义处置不当激化矛盾,或因意见不统一,当报不报、当断不断而贻误时机,很快由小事变成大事,由大事酿成乱子。”[3]所以,引导信教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有助于从源头入手,对信仰危机进行有效干预,从而阻断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大学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引导信教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首先要正确认识大学生中不断升温的“宗教热”。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大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显性的变化,也包括隐性变化,即人们精神领域的变化,“宗教热”就是其中诸多表现之一种。
引导信教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要在面对信教大学生时必须有明确的态度。一要让信教学生明白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同时,信教的公民和不信教的公民在权利和义务上是完全平等的,不能厚此薄彼。二要让学生明白相应的法规和纪律,特别是要明白宗教活动只能在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校园内的各种宗教活动都是违反法规和纪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对此都有明确规定,我们要引导信教学生认真学习,把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装进法制的笼子。
当然,法律是无情的,条文也是枯燥的,但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需要法律法规的无情和枯燥,更需要教育者的温情和引导;前者有时可能会让师生间剑拔弩张,后者往往会化干戈为玉帛。所以引导信教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不仅是个政治问题,也是方法问题。怎样引导信教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宗教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孙中山先生后期的宗教信仰实践对我们颇有启发。
第一,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基督教徒,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他的思想与言行,自始至终保持着对耶稣救世精神的理想主义信仰。以他1894年正式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为标志,其信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即1894年以前,孙中山对基督非常执着甚至痴迷。他1878年(13岁)随母赴美投奔长兄孙眉,并在孙眉资助下先后在檀香山教会设立的几所学校读书,其间受宗教教义熏染,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有意接受洗礼时,遭长兄反对,被遣送回家乡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但这并没有动摇孙中山的信仰。不久入香港教会学校拔萃书屋学习,其间结识了美国传教士喜嘉理(C.R.Hager),并告诉喜嘉理说“基督之道,余固深信,只是未入教”[4]。于是在喜嘉理劝说下,毅然接受洗礼而正式加入基督教,自此终身没有改变信仰,直到1925年去世。长兄孙眉闻讯,令他返回了檀香山,并以断绝资助相要挟,试图逼孙中山与基督割绝,但孙中山不为所动,不改初衷[5]75,遂于1885年4月返回香港,入西医书院读书,毕业后一边行医,一边继续从事宗教活动,并于1891年3月在香港参与发起成立了教友少年会,亲自撰写了《教友少年会纪事》一文,详细阐述了教友少年会设立的缘起与宗旨,得到喜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