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首科进士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洪武首科进士研究.doc

洪武首科进士研究   提 要:本文全面考察洪武四年中进士的120名士人的履历和授官任职情况,结合洪武初年征举人材的举措和开科取士的背景,解释洪武六年科举停罢的缘因。进而指出元末明初士人存在不乐仕进的心态,以及要面对有司征迫,中进士后授职低微等现实。   关键词:科举;明朝;进士   明代建政之初包含多个层面的建设:在中央朝廷层面,急需一批文臣梳理前朝的历史,总结出前朝行政举措的得失,资以借鉴,以制定出缜密的典章制度,从而为新开创的王朝奠立未来的长治久安的基础;在地方管理上,如何承继自秦汉以来所实施的郡县制,并根据需要补充地方行政管理的官员,从而体现当政者的治国思想。因此,大量人材的选擢与任用成为新当政者的主要问题。   洪武一朝,明太祖对人材的选擢是通过荐举、科考和国子监培养三种途径来进行的。值得注意的是,对明中后期以及清代发生重大影响的科举考试,在明初的推行并不顺利。明太祖在洪武三年(1370年)下诏开科举,并要求连试三年,但到洪武六年却下诏罢停科举,直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才重新诏开科举。这种曲折与明初特殊的用人背景和士人心态紧密相连。已有学者对于此现象进行了研究。1如果单从官方文献入手,难以全面了解来自士人方面的实际情况对明太祖决策所产生的影响。笔者试图以洪武四年(1371年)考中进士的120人的生平和经历为对象,考察明初征举人材的举措和开科取士的曲折,并考察明初士人心态和任职之治绩,籍此了解明太祖征用人材的用心、他的用人政策和士人所面临的现实环境。   一、建政初官员紧缺之背景及政府对人材的招揽   朱元璋在建立朱明王朝的过程中,作为一代开国之主,需要为施用怎样的治世思想以及任用怎样的人材而筹划。这还在他打天下时就已着手进行,据《明太祖实录》卷六载:   (岁戊戌,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十二月辛卯[1359年初])辟儒士范祖干、叶仪。既至,祖干持《大学》以进。上问治道何先,对曰:“不出乎此书。”上命祖干剖析其义,祖干以为:“帝王之道,自修身、齐家,以至于治国、平天下,必上下四旁均齐方正,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后可以言治。”上曰:“生人之道,所以为万世法。吾自起兵以来,号令赏罚,一有不平,何以服众?夫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悉此道也。”甚加礼貌,命二人为咨议。仪以疾辞,祖干亦以亲老辞,上皆许之……(同月)召儒士许元、叶瓒玉、胡翰、吴沈、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吴履、张起敬、孙履皆会食省中,日令二人进讲经史,敷陈治道。1   这段记载显示,从元末起兵以来,朱元璋一直留心治道,并不断征取儒士咨询。当时为朱元璋讲解的祖干,所敷陈的还只是儒家治世思想的常识部分。从太祖的应答来看,他也明了和赞同“文致太平”之理,并奠下他以后用儒家学说治国的思想根源。   在建政前后,明太祖不定期下达诏令,大量召举儒士及贤良之才。《太祖实录》载:   (岁甲辰,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庚午)上敕中书省臣曰:“自古圣帝明王,建邦设都,必得贤士大夫相与周旋,以成至治。今土宇日广,文武并用,卓荦奇伟之才,世岂无之?或隐于山林,或藏于士伍,非在上者开导引拔之,则在下者无以自见。自今有能上书陈言,敷陈治道,武略出众者,参阙面陈其事,吾将试之。其郡县官年五十以上者,虽练达政事,而精力既衰,宜令有司选民间俊秀年二十五以上、资性明敏、有学识才干者,辟赴中书,与年老者参用之。十年之后,老者休致,而少者已熟于事。如此,则人材不乏,而官使得人。尔中书其下有司宣布此意,悉令知之。” 2   从这段敕书可见,太祖认为,在民间山林之中,隐有大量贤才,当政者和民间可能会存在着上下交隔的情况。太祖提供的解决办法是让地方官员中的年老者选择青年才俊,以解决新老交替的问题。但在政权尚未正式宣告其合法性之前,这道敕书影响有限。建立政权之后,太祖又立即下诏求才授官,《实录》载:   (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己酉)征天下贤才至京,授以守令,厚赐而遣之。上语中书省臣曰:“治国家以德贤为先,贤者天下之望也。然布衣之士,新授以政,必有以养其廉耻,然后可责其成功。《洪范》曰:既富方?。此古人之良法美意也。”3   这是《实录》所记载的洪武元年第一次征举人材并授守令之职的事。显然,这次征召,并未满足官员的缺额,在明太祖的心目中,亦有天下贤才未能尽入彀中之憾,两个月之后,明太祖又下诏征士。据《太祖实录》:   (洪武元年九月)癸亥,下诏求贤。诏曰:“朕惟   天下之广,固非一人所能治,必得天下之贤共理之。   向以干戈扰攘,疆宇彼此,致贤养民之道未之深讲,虽赖一时辅佐匡定大业,然怀材抱德之士尚多隐于岩穴,岂有司之失于敦劝欤?朝廷之疏于礼待欤?抑朕寡昧不足以致贤欤?将在位者壅蔽,使贤者不上达欤?不然,贤士大夫幼学壮行,思欲尧舜君民者,岂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