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徐凤翔 绿染天涯路 高原梦未央.doc
徐凤翔 绿染天涯路 高原梦未央
两座“小木屋”的主人、82岁的徐凤翔教授的新著《高原梦未央》,近日由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发行。总计21万字的《高原梦未央》主要包括“一个自然之子的生成”、“朝圣高原”、“两座木屋”、“千山画外”、“附录”,图文并茂、情理交融,展示了徐凤翔数十年的自然考察和心灵之旅。在新书发布会上,徐凤翔更是用自己多年的积蓄自费赠书2000本,送给国内主要自然保护区、林业部门、大学图书馆、西藏区内外相关部门以及青少年等,她还特别赠送绿色中国杂志社50册图书,希望更多宣传绿色的人了解高原,了解高原生态。
作为我国知名的森林生态和高原生态学家,徐凤翔曾在西藏和北京分别建立了两座“小木屋”,用于生态研究和生态科普。而她四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著作,对全社会的生态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生阅历万重山
《高原梦未央》是徐凤翔10多年酝酿于心的又一力作,这本书表达了她对大自然、大高原的感恩情怀,是感谢社会各界、亲友知己的知遇之情,是对生态理念的再一次学习、遵循和传播。这本书与其说是徐凤翔为了人类家园的净化、为了保护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而大声疾呼的吁请书,不如说是为了一个“情”字而娓娓道来的梦。写她几十年来对高原考察总结的“情思”。写她虽年届古稀,决不含饴弄孙,依然恋战,誓为高原的代言人,将高原之奇美、珍稀,脆弱、残破,生态对比如实展示。一字一句之间,都能将你的灵魂深深地撼动。
徐凤翔是一个有梦的人,又是一个善于追梦的人。一生为高原行走,为高原而生。
2002年,她考察了新疆风沙线,考察阿尔泰-哈纳斯林区。经历了北疆、南疆,天山南北,使她进一步了解到新疆地史上的水陆变迁,丝绸之路和历史古城的兴衰,风沙的缘由与威力。目前有定位为旅游大省之说,可真使她提心吊胆。她怀着关爱与叹息,拍摄了《新疆生态行》,还发表了10篇有关文章。2003年,她重点考察西南高原、怒江流域等地。2004年,她乘越野车从北京出发西行:经太行山,跨黄河,观壶口,沿途经陕北、甘肃、青海……昔日的西北干荒之地,如今也看到了人工种植的云杉林,使得苍凉的大地上显现出绿意和生机。这一个个绿点,是希望,是曙光,也是徐凤翔的方向。2005年,徐凤翔与绿色家园的朋友们,再访欧洲中部的波、捷、斯、奥、匈多瑙河沿岸5国。
十年时间里,徐凤翔成就颇丰。她在藏东南波密建立了高原生态研究站,朋友以为她在此画了个句号,哪知道她回到北京在门头沟双清涧又开辟了灵山生态研究站。友人为她在灵山小木屋前的木条椅上拍了张闲坐的照片,问她今后能否自此“消停”,安享晚年,她却配诗以答:此生阅历万重山,心波浩淼难驻鞍;且祈绿染天涯路,木屋庭前话安闲!
徐凤翔自然是闲不住的。她还要走向大高原,寻绿探源。期盼绿染天涯,才做安闲打算。好一个绿染天涯,天涯之后,会不会是徐凤翔下一个生态之梦呢?在她的新书发布会上,她动情地说:“未央宫中日月长。我希望我的高原梦有如明灯,永永远远地做下去。”
心波浩淼难驻鞍
大学时期的徐凤翔怀揣着“让黄河流碧水,让荒岭变青山”的梦想,在毕业之时申请到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工作,尽管最后被分配留校任教,但这丝毫没有改变她对大自然的向往。此后,徐凤翔一直在南京林业大学从事森林生态的教学科研工作,直到1978年。
当时西藏林芝的农牧学院需要老师去教授两年的森林生态学课程,而徐凤翔所在的南京林学院正好有一个援藏的名额。47岁的徐凤翔听到这个消息,激动不已,多年来对雪域高原那圣洁之地的憧憬潮水一样不断涌上来。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时她已经是南京林学院的副教授,有着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入藏援教似乎不太现实,但徐凤翔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于高原缺氧的问题,她也自有一套理论:“对于高原的气候与环境,男人与女人相比,女人更适应一些;年轻的与年长的相比,年长的更适应一些;身体强的与身体弱的相比,身体弱的更适应一些。从这3个方面考虑,我都占优势。”年近半百的她辞别了家人,背起行囊,毅然来到了令她梦牵魂绕的雪域高原。
由于和徐凤翔一见如故,同样高龄的女作家黄宗英硬是跟随徐凤翔一行人从拉萨一路考察到藏东南。这一考察就是70多天,一直到当地条件受限,考察不能再继续,她们才返回。白天徐凤翔和助手们上山入林时,黄宗英就给他们守帐篷、做饭。晚上她俩同睡一个帐篷,睡不着就聊天,两个传奇女子就这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黄宗英以徐凤翔为原型写作的报告文学《小木屋》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徐凤翔和她的小木屋都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对中国来说,以西藏高原为地域研究对象的生态分支学科一度空白,高原生态研究从徐凤翔开始,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关注。
入藏18年,每年的雨季、生长季和假期,徐凤翔都带领学生跋山涉水,深入峡谷密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