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皮影初探.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凤翔皮影初探.doc

凤翔皮影初探   【摘 要】 文章概述了西府皮影,即宝鸡凤翔皮影戏的渊源;分析了皮影戏兴衰的社会历史背景。介绍了凤翔皮影传承人刘改成以及皮影的制作技艺,阐述了皮影从戏剧演出道具到独立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嬗变过程。以刘军虎为代表的皮影雕刻艺人,在传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作品名声大振,现已远销海内外。   【关键词】 历史渊源;皮影演出;皮影刻制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最古老且风格独特的戏剧表演形式之一。皮影是用牛皮刻制成戏剧人物、动物和道具,以灯照影而进行表演,因而取名为皮影。由于观看皮影演出时,人们只能看到通过灯光照在纱幕上的影子,所以凤翔方言把皮影戏叫做“灯影戏”,皮影叫做“灯影”。从事皮影的艺人,可分为演戏者和皮影制作者。陕西省关中地区为皮影的重要发祥地,凤翔以前是关中西部的政治、军事、文化重镇,当地历朝历代都有皮影演出和制作的杰出代表人物。随着电影艺术的诞生以及电视的普及,加之近些年娱乐方式多元化,皮影演出逐渐退出了大众视野,而服务于皮影戏的皮影刻制却一枝独秀,顺利完成了从演出工具到独立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嬗变过程。凤翔县虢王镇万丰村的刘改成曾是雕刻皮影的著名艺人,他在继承传统刻制皮影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凤翔皮影独树一帜。现在其子刘军虎子承父业,雕刻皮影精益求精,近年来其作品名声大振,产品远销海内外。   一、凤翔皮影的历史渊源   皮影的起源历来有着不同的说法,最早的传说都与神有关。文字版最早有记载的是班固《汉书?外戚传》:“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子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做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海阳竹枝词》把这个故事更鲜活地表述出来:“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由此可知,汉代的长安已经有皮影戏出现,而距长安仅三百里之遥的军事、文化、政治重镇凤翔当然也不甘落后。这也许是皮影的初级阶段。   北宋皮影戏已相当普遍,成为大众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影戏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不以风雨寒暑,渚棚看人,日日如是。”逢节庆之日“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清代时皮影戏做为一个独特的戏剧表演形式已经相当成熟,入关的满族人非常喜爱皮影戏,八旗王府中有专设的皮影戏舞台和道具,艺人常被王公贝勒邀请到王府表演。由于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凤翔的皮影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阶段,成为陕西省西路皮影的中心,几乎占领了各种庙会的演出舞台。同时皮影戏有“花钱少,事办好”的优点,农村红白喜事大都请皮影社班演出。   20世纪60年代以后,政府对演出市场进行整治,坚决取缔了宣传“封、资、修”思想的剧目,皮影戏的传统剧目都在取缔之列,艺人们只好放弃演出。皮影刻制艺人为了生存,也创新刻制了能演出现代戏的皮影,但因为群众不喜爱,也只得放弃努力。改革开放以后,皮影班社有所恢复,当时全县共有皮影班社30多家。   近十多年来,受娱乐方式多元化、农民收入大幅增长而悄然兴起的张扬之风的影响,致使皮影演出市场急剧衰退,专业皮影演出班社已所剩无几,年轻艺人们大多从事了其它行业,目前已经很难见到皮影演出了。皮影刻制这时却抓住机遇,通过创新,顺利完成了从演出工具到独立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嬗变过程,成为农民致富的一个好项目。   二、凤翔皮影演出的兴衰   每个皮影演出班社的人员大约10人左右,由演员和乐队组成,其中大多数为兼职。演出班社中的“挑线”手(操纵皮影表演的艺人)最为重要,其名气的大小往往决定演出班社名气的大小。皮影演出舞台为简易的楼阁式,在距地1.5米处做成六平方米左右的平台,供放置乐器和演职人员坐。台前斜挂一幅用粗布包边的纱网作为皮影表演的舞台,俗称“亮子”,皮影戏中的人物和道具放置在亮子上时,亮子后上方的灯就把皮影的影像投在亮子上,再由挑线手操纵着做出各种戏剧动作,于是观众就看到在亮子上表演的饶有情趣的“灯影戏”(凤翔方言对皮影戏的称呼)了。   凤翔皮影属于西路皮影,曾上演过的剧种有秦腔、眉户、碗碗腔等。漫漫千余年来,凤翔皮影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表演技巧,筛选了适合皮影表演特点的剧目。因皮影戏的主要表演场所在各种庙会上,目的是为了“喜神”,其大多数剧目是以歌颂神佛功绩为主要内容,如《黄河阵》、《太和城》、《七熊盗桃》等。由于这些戏中有神、佛、仙、道和妖、魔、鬼、怪的场面,是“大戏”所表现不了的,很符合人们的猎奇心理;群众在看戏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精美的绘画艺术和雕刻技艺,这是皮影戏以前深受农民群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文革过后,皮影戏虽然在凤翔复出,但与以前的兴盛相比已经不能同日而语。究其原因,一是皮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