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大学召开纪念马金鹏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doc
北京大学召开纪念马金鹏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2-0586{2013}03-0137-03
马金鹏先生(1913—2001),字志程,山东济南人。1932年从成达师范学校毕业,被保送至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四年后学成归国。先后在成达师范学校、北平回教经学院任教,自1949年底到1953年在上海做阿洪,自1953年到1987年退休,在北京大学东语系阿拉伯语专业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曾参加《阿拉伯语汉语词典》《汉语阿拉伯语词典》的编写,还曾为周恩来总理做过翻译。先生译著颇丰,已经出版的有《古兰经译注》《穆罕默德评传》《曼丹叶合》《伊本·白图泰游记》等等。
2013年6月19日上午,纪念马金鹏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大学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会议厅隆重举行。
国家宗教局三司李革副司长,北京大学统战部张小萌副部长,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主任朱威烈教授,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阿拉伯信息中心主任穆斯塔法·萨法日尼博士,回族著名学者、阿拉伯语专家李华英先生,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阎智红副总经理等来自北京、上海、宁夏的嘉宾出席此次大会。
大会主持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付志明教授首先感谢各位嘉宾出席大会,他对马金鹏先生的生平作了简介,并对马先生数十年间在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任教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北京大学统战部张小萌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马金鹏先生是一位在阿拉伯语教学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穆斯林学者,他早年求学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参加“甘宁青抗日救国宣传团”,还曾主编民国期间的《月华》刊物,并曾在著名的成达师范学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先生曾在上海福佑路清真寺担任教长,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数十载。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坦坦荡荡、甘于清贫、潜心教学科研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马金鹏先生的学生代表,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张甲民教授、仲跻昆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郅溥浩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威烈教授先后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做学生时和工作后与马先生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他们都提到了马先生对教学与学术的严谨和勤奋、授课的认真、待人的坦诚,纷纷表示先生这些特点在他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1955级本科生、马先生学生代表、北京大学张甲民教授回忆了自己初到北京大学之时,最早接触到的老师就包括马先生。就读期间和毕业之后,他也经常去马先生家里请教、做客。一面品尝着马师母端来的热茶,一面与先生交流,在节日时候还能吃到回族传统食品——油香。马先生对学生的真挚热情,实际上为汉族、回族间的民族团结和维护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的团结起了榜样作用。张教授在巴格达大学留学期间,发现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的阿拉伯文水平在伊拉克各国留学生中的是可圈可点的,他们扎实的阿拉伯文基本功得到伊拉克教授的认可。张教授认为这与包括马金鹏先生在内的回族老师的辛勤培育,特别是马先生作为基础课教师的认真教授、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张教授还指出:马先生作为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先驱,他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执教阿拉伯语,后将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带到了北京大学,以高度的热情,将自己的阿拉伯语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们。马先生富有人格魅力,即使“文革”期间在江西鲤鱼洲参加劳动时,也和大家一道保持着高尚的人格精神,丝毫没有颓丧的样子,这正是北京大学精神在当时特殊环境中的一种诠释。纪念马先生,我们更要继承马先生的这些精神。马先生虽然已经离开大家10多年了,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大家对他的感情会更加深刻,他的精神也会常存在大家心中。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1956级本科生、马先生学生代表、北京大学仲跻昆教授则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君亲师”的理念谈起,首先总结了老一辈回族老师培养出来的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现了教授、研究员、大使、副部长、将军等知名人物。马金鹏等老先生们把早年在埃及学到的阿拉伯语,一点一滴传授给了学生们,而中国学生们所掌握的阿拉伯语不论是发音、语法、还是读写等方面,在全世界非阿拉伯人的阿语学习中,也是有的一拼、名列前茅的。饮水思源,若没有这些阿拉伯语水平极其精湛回族老师的辛勤培养,又何谈学习阿拉伯语呢?仲教授还说:马先生虽历经多种政治运动,仍然潜心学术。在退休之后,毅然著成《古兰经译注》,先生尚未发表的译作、著作就有百万字之巨,故不难看出马先生的确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在仲教授心目中,马金鹏先生不苟言笑,而且家中子女较多,面对着较大的生活压力。仲教授说:当时自己年轻,还无法完全体会这种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增加,自己也体会到了马先生等老师养育一大家人的艰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