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格局转换的间歇理论研究与再认知.docVIP

国际格局转换的间歇理论研究与再认知.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际格局转换的间歇理论研究与再认知.doc

国际格局转换的间歇理论研究与再认知   摘 要:“冷战”结束至今,对于当前世界格局具体形态至今尚无定论。纵观国际关系史发展脉络,国际格局转变是基于各方力量的平衡,而要实现新的平衡,需要经过多次不同主体间的斗争才能实现。对比当今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对比仍处于不断斗争之中,当今世界实际上处于一种两种格局的“过渡”状态,即国际格局转换的间歇期。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充分认识这一阶段的特征,对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自身影响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国际格局;转换;间歇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023-02   自“冷战”结束以来,两极格局崩塌后的新的国际格局究竟走向何方,成为世界各国一直关注的重大国际问题之一,当今世界究竟是如上述报道中提到的是美国一超独大的单极格局,还是以美国、欧洲、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组成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或是出现在多数官方报道中的世界正向多极化趋势演变,抑或者当前实际仍然处于两极格局崩溃后至下一个格局形成的过渡期,本文将带着这样思考,结合国际格局发展脉络,对当前国际格局的形态做一个尝试性的探讨。   一、国际格局演变的历史脉络   关于国际格局的历史演变轨迹,多见于国际关系史相关著作。对于国际关系史,国内学界大多数习惯性地将其分为近代国际关系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其中近代国际关系史主要以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开端,其下限为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现代国际关系史则是以1919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和会为起点,下限则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对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也大致参照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当然在不同的国际关系史著作中,对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也有不同的表述,如王绳祖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脉络按照30年战争结束后出现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体系、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进行了分类,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国际关系史教材都采用这一区分方法。其他的如唐贤兴则将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历程分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俾斯麦体系、一战前的两极体系、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本文对于国际格局的演变轨迹将采用目前普遍比较赞成的分类方法:即按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来作为本文后续研究的背景。   二、国际格局转换的“间歇”   间歇(intermission)一词,常见于医学用语,如心脏间歇、间歇性失忆、间歇性精神病、间歇性跛行等,其意为短暂的停顿或阶段性的失常,本文借用这一词语主要基于对国际格局转换这样一个假设,即国际关系格局的转换之间存在一个“间歇”过渡期,而且在这个“间歇期”内,国际关系各力量主体通过不断的角力,意图实现新的平衡,即最终产生新的格局。这里我们将通过对历次格局转变的节点进行具体分析,来对这个间歇假设进行论证。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三十年战争结束以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建立了威斯特法利亚体系,欧洲各方势力暂时得到了平衡,但各种潜在的矛盾注定着这一体系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暂时掩盖的法国与哈布斯堡王朝及西班牙之间的矛盾。《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欧洲各国之间又爆发了数起大大小小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法国的势力获得了空前的壮大,1678年8月,法荷战争后签订的《奈梅根和约》,大大推进了法国的欧洲霸权政策,成为法国在欧洲最强盛时期的标志,其间,英国光荣革命、俄国的崛起,都令整个欧洲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奈梅根和约》的签订及法国霸权的建立,标志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平衡局势已经在事实上被破坏。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最终崩塌则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签订的《乌得勒支和约》,“从《乌得勒支和约》中可以清楚看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结果,改变了欧洲国家力量的配置,从而形成欧洲国际关系新的格局”。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欧洲各国际主体的势力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同时,欧洲各列强主体又将视线开始转向欧洲以外,围绕欧洲及各殖民地的争夺成为此后欧洲列强间争夺的重点。北方大战、英法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等使得欧洲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各主体间的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直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拿破仑掀起的对外扩张战争,才使得欧洲各国的视线重新回到了寻求力量平衡的轨道上来。   2.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拿破仑的对外扩张战争,在欧洲诸国数次的反法同盟中,最终告以失败,《第一次巴黎和约》及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在欧洲重新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维也纳会议中政治家们所追求的政治力量平衡,在各大国之间维持了力量对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