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古代散文欣赏).doc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古代散文欣赏)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教学目标】 一、“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既要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要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二、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三、把古代散文的诵读当作教学目标之一,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 四、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单元说明 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中国艺术以直觉体悟取胜,西方艺术以哲理思辨取胜。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诗、词、曲、赋、小说、戏曲,这些艺术体裁创造艺术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其中的艺术形象的特征也并不相同,有的表现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表现为生动曲折的故事,有的表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有的表现为物象、情景、情绪……好的艺术形象都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悟其理。 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见欧阳修《六一诗话》)。因而,诗歌的兴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不同的散文类别中,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在散文中,好的艺术形象一定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散文都以形象性取胜。赏析示例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自主赏析的《庖丁解牛》是一篇哲理散文,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养生的道理。《项羽之死》是一篇传记散文,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出项羽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阿房宫赋》是一篇史论散文,通过对阿房宫的建筑群和宫内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说明国家兴亡的道理。推荐作品部分所选的《方山子传》和《大铁椎传》都是人物传记散文,前者通过对几个生活片段的描述来塑造人物,后者通过充满悬念的记述表现人物的传奇色彩。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 1、欣赏散文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2、培养学生品味古代散文语言的能力。 3、通过诵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4、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课时安排] 5课时 [单元教学设想] 1、围绕单元目标,理解“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方法,学习赏析示例,比较鉴赏《过小孤山大孤山》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在描绘山水形象上的异同。预计1课时。 2、以“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方法,赏析哲理类散文《庖丁解牛》,感受阐述“养生”道理的形象生动。赏析史论类散文《阿房宫赋》(本篇在必修教材中已学,故略讲,作为课外探究作业)。2课时。 3、以“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方法,比较赏析人物传记类散文《项羽之死》和《大铁椎传》《西门豹治邺》中艺术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总结本单元古代散文形象的鉴赏方法。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比较此文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在描绘山水形象上的异同。 2、学习描写山川景物形象的散文的一般欣赏方法。 3、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句式。 [教学过程] 1、导入 集体回顾熟知的陆游诗句,以唤醒学生有关陆游的知识积累,从其杰出的才情和炽热的爱国情怀两方面进行回顾了解。多媒体展示小孤山大孤山的风景图片,同时出示有关题咏小孤山大孤山的诗句,朗读并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形象之美。 2、初读文本 学生自由朗读,了解大意,圈出作者游踪,罗列所写景点,并画出描写景物形象特征的句子。 3、再读文本 学生齐读;再带着问题自由读。问题:文中哪一处景点的景物形象我们读来感觉最生动而饱满?作者是怎样展现这一形象的? 4、鉴赏形象 ①尝试用短语概括“小孤山”景物形象特征。如:峭拔秀丽、造化之尤等均可。 ②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景物形象的? A、从移步换景的角度鉴赏(从“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相望”—“自数十里外望之”—“庙在山之西麓”—“舟过矶”—“复以小艇游庙中”,突出不同角度的不同特点)。 B、从笔调灵动变化的角度鉴赏(以其他名山来对比一直接描写碧峰千云、姿态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