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生活追忆.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四军生活追忆.doc

新四军生活追忆   “黄花塘”这个在党史、军史上颇有历史意义的地方,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抗日战争时期,它是新四军二师罗炳辉师长、谭震林政委领导的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1942年冬,日军在苏北进行大扫荡,原在江苏盐城的新四军军部,转移到淮南黄花塘扎营,一直到1945年8月日军投降,抗日胜利。   黄花塘一带是一片平原,村庄面积很大,没有一幢楼房,除了极少数原是地主住的砖瓦房外,全部是用土坯垒起来的草平房。新四军军部的首脑直属机关和主要指挥员,都分住在附近的村庄里,全都隐蔽在绿茵茵的树荫下,环境十分幽静。黄花塘距津浦铁路只有五六十里,向南过长江就是南京,交通和对外联络都十分方便,所以从敌占区到根据地来的地下工作者、民主人士也常汇集在此。   黄花塘对我来说,非常亲切,印象也特别深。因为那是我在1942年到达根据地的新四军江淮大学参加革命后,被分配到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新四军军卫生部。那时我23岁,朝气蓬勃,满怀革命理想。在1944年春暖花开的4月,我从淮北仁和集出发,渡过淮河,步行五六十里到达黄花塘军部报到。从此脱下便衣,穿上全新的军装,带上军帽,当上一名光荣威武的新四军战士,这是我向往已久的愿望,心里不知道有多兴奋!   军卫生部是军直属机关之一,它所属的医院、军医大学、疗养院,都在距黄花塘只有三四里的常庄、河头等几个村子。我们经常到黄花塘听报告,由军首长传达上级指示,分析战争形势。那时没有礼堂和讲台,作报告的首长都站在树荫底下的一张桌子后,我们都坐在台前的空地上,自带背包或小板凳,膝盖上放着笔记本,边听边记,十分认真,唯恐漏了一字半句。因为上级的指示和重要信息,我们有幸先知道,对此感到十分荣幸和骄傲。我在黄花塘见到过的首长和名人有:陈毅、饶漱石、谭震林、罗炳辉、曾山、赖传珠、张爱萍、潘汉年、叶飞、粟裕、汪道涵、方毅、胡立教、范长江、刘长胜、刘晓、陈同生等。   当时陈毅军长常在延安,饶漱石是新四军政委,主持军部日常工作,所以他给我们传达形势报告的次数最多,我对他的印象也特别深。饶政委中等身材,灰布军装,浓眉浓鬓,两眼炯炯有神,说话带江西口音。时常戴八角红军帽,态度严肃,很有政治家风度。他的报告既概括又具体,分析透彻,简明扼要。据军部接近饶政委的同志说:政委办事非常严谨、认真,对同志们要求严格,但待人和蔼、亲切,大家对他印象很好。饶政委夫人陆璀同志,是清华大学毕业生,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导成员之一。当时她担任地方工作,不穿军装,平时常住在老乡家里,和老乡同吃同住,打成一片,深受群众爱戴,从来不以首长夫人自居。   饶政委夫妇深得大家的爱戴,提起他们,仰慕敬仰之心油然而生。建国后不久“高饶事件”后,饶漱石的名字从此消失了。至今尚未得到复查。第一次的印象是最深最好的印象,我对饶漱石的印象也是如此。   当时,在敌占区的地下工作者和全国的一些民主人士,常到黄花塘来,我们也常接通知去听报告。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位是潘汉年和范长江。   有一天上午我们去听新四军联络部副部长潘汉年的报告。他从我的家乡上海敌占区来根据地谈形势。潘汉年是重庆有名的才子潘梓年的弟弟,是个传奇式人物。我对他的报告十分感兴趣,至今记忆犹新。   那天,在台上作报告的潘汉年,中等身材、眉清目秀,身穿一件黑色皮夹克,下身是一条黄军裤,一双高筒皮鞋几乎及膝。头戴一顶军帽,显然不是他自己的,与他的衣服很不相称。他的打扮很特殊,但是却显示他的身份。他说的是江苏宜兴口音,稍带上海腔的普通话。他讲的内容是在敌人的心脏上海、浙江、香港等地神出鬼没的地下斗争。他立足上海,通过各种关系活动,为新四军筹集经费、运送弹药、做统战工作、购买药品。通过轮船、火车、汽车运送到敌后根据地。他又经常乔装成商人、教师、文化人、大老板,通过封锁线和敌人的关卡、检查站,在各种关系掩护下,进行活动,做统战工作。潘汉年讲的内容情节,既曲折又惊险。我在中学时读过一些武侠、惊险小说,但是那是虚构的,曾经使我一度入迷。现在,报告人讲的不是虚构的小说故事,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对敌斗争实情,是革命者用生命,勇敢机智去赢得的真实故事。有什么小说能比这样的革命情操更为高尚?有什么品德比这种为了理想、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英勇事迹,更能被人颂扬呢?我是刚步入革命队伍的新兵,单纯热情。潘汉年的斗争经验对我来说,犹如海绵吸水一样,吸取了革命的营养,坚定了我的人生方向和革命意志,为我后来在上海从事地下斗争的艰苦岁月中,打下了思想基础。   1949年建国后,潘汉年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做陈毅市长的助手。那时我在上海解放日报社任记者,我又重新与潘汉年市长重逢。但是只有短短的一年后,他就被审查、软禁,度过了委屈的晚年。一颗明亮的星星在政治舞台上陨落了,直到他含冤逝世好多年后,才得到平反。   19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