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左传》.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左传》.doc

浅谈《左传》   【摘 要】《左传》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六年共二百多年的历史。通过《左传》,不仅可以了解春秋各国的历史,而且可以读到很多重要思想论述,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民本思想及有关于“礼”的论述。   【关键词】左传;民本思想;“礼”   一、民本思想   春秋时期政局动荡、经济变革导致了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因而当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的重要性,并认为得民者得天下,可见当政者开始注意人的存在和价值。商朝统治者奉行帝祖崇拜观念,“王权”靠神权来保证,王权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皆来自“天命”。西周统治者在总结商亡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依然把上帝视为至上神,继承殷代关于上帝至上权威的观念,另一方面,认为“天命不常”,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从以往的尊天、尊神思想,逐渐转化到“民为神主”的观念。   这种观念在《左传》中就有体现:桓公六年,随国季梁向随侯进谏时提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认为人民是神灵的主宰,圣明的君王应该先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才致力于祭祀鬼神,很明显的体现出了一种重民轻神的思想。   庄公十年,齐师伐鲁,曹刿请见,问:“何以战?”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查,但一定按照详细情况处理。曹刿认为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一点作战。从中可以看出,体察民情可以赢得民心,并以此团结起来抵御别国入侵。   庄公三十二年,虢公设享礼祭祀神,请求神赐予其疆土田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神依人而行,体现了一种“民本”代替“神本”的思想。   僖公十九年,宋襄公派邾文用鄫子祭祀次睢的土地神,想以此来使东夷归附。司马子鱼曰:“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这里子鱼劝谏宋襄公不能用人来祭祀,认为人是神的主人,体现出了重人轻神的民本思想。   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来源于敬天保民思想,却改变了保民思想的“君为邦本”观点,君依赖于民而存在,民重而君轻,得民者得天下,故民本思想是统治者的得政之基。比如: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占卜迁都绛地的吉凶,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矣焉。”可见,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民,君因民而存在,君的价值在于以民利为己利,而非鱼肉百姓。   春秋时代正处于将天道转到现实人道、从重神到重民的转型时代,儒家憧憬王道、仁政、“民为邦本”、“使民以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正在应运而生。虽然《左传》中所宣扬的民本思想本质上是为统治者立言,但是同时也规劝统治者要顾及民心,反对暴政害民,强调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社会进步意义。   二、“礼”   《左传》自始至终贯穿着“礼”,我们常常看到在解经过程中出现“礼也”“非礼也”或者通过“君子曰”的形式对礼进行强调、评价。虽然处在春秋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我们却发现,这也恰恰是礼隆起的时代。   隐公八年,郑公子忽迎娶陈国妻子妫氏,先配而后祖。妫氏陈鍼子曰:“非礼也,何以能育?”桓公十八年,“女友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这里讲,要先拜祖然后才能结婚,男女有家室相处要相互尊敬。可见,这里的“礼”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矩,做事的礼节。   又如,桓公三年有讲到:公子翚如齐逆女,修先君只好。齐侯送姜氏,非礼也。而后又为我们讲述了关于出嫁的有哪些人去送的规矩,齐国把女儿嫁到鲁国,应该有卿护送,不应该有齐侯亲自护送。这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相处的礼仪。   隐公十一年,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量力而行,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从这里可以看出,礼不单单指某种仪式,而是具有现实功能意义的。   我们知道,礼在先秦早期主要是指人们行祭祀时的一种行为规范。在西周时,礼的应用范围开始有了较大的扩展,春秋动荡的时局加剧了这种扩展。让笔者感触最深的是这其中体现了关于“礼之质”与“礼之仪”的区别,或许这是“礼”的新发展。   昭公五年,公如晋,从郊外慰劳到赠送货物,都做到了有礼。晋侯认为其精通礼,晋臣女叔奇却不以为然:“是仪也,不可谓礼。”他认为礼应该是指保有国家、推行政令、不失去百姓为目的的礼。而昭公所奉行的只是仪式之礼,并不是真正懂得礼。然后,他有列举了昭公的失礼之处:鲁国政令在私家;有子家羁不能任用;触犯大国的盟约;欺侮小国;把别人的危难作为利益,却不知道自己也存在危难;公室的军队一分为四,百姓靠三家大夫养活;民心已不在国君,而国君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