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印桥 珠水上一艘永不落帆的船
海印桥 珠水上一艘永不落帆的船
2010年02月05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夜晚是海印桥一天中最美的时刻,像琴像帆又像蝶。
蓝天白云下的海印桥。位于老广州城城东的海印桥地理位置和配套条件都非常优越。
网友zqr2222222诗歌《一个人的海印桥》的配图。 资料图片
滨江路上骑自行车的父子仨,远处正是海印桥。海印桥已经成为广州一个代表符号。
广州名片主干桥梁系列总第112期 候选名片111号
海印桥
提名辞
海印桥是广州第四座横跨珠江的桥梁,1988年建成时是当时亚洲最大、国内第一座斜拉索桥。
索引
自建成以后,海印桥已成为广州一个代表符号,被市民喻为一艘扬帆远影的船和两把巨大的竖琴。朝霞中,它像一艘轮船在旭日初升时扬帆远航;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它就弹奏着广州一日千里、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的欢畅动人的时代跃进曲。它,是当之无愧的最具想象力与美感的桥。
唯心
一座独具广州想象力的桥
有些事,总会与某些人有关,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有些桥,总会与城市的特质相关,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据统计,广州现在共有19座桥,广州城,也早已从西关荔湾、越秀东山,到了现阶段东联西拓的大格局。在这些众多的桥中,有些桥无论再怎么提炼也难与城市气质城市精神挂上钩,而有的桥不用费神只需从远处看上一眼就会牢记心间、甚至让你对这个城市刮目相看,海印桥就是这样的一座桥。
因为它给人带来超凡想象力。在所有广州桥梁的介绍中,有被喻为彩虹的,有被喻为发髻的,但都是一“喻”定终身,没有别的称号了,唯独海印桥,它熟为人知的比喻就有两种——竖琴与帆船,在更多的人从各个角度审视它、玩味它之后,发现它还很像展翅高飞的蝴蝶,而且一传出来后被迅速认同。这只展翅在珠江水面上的蝴蝶,在夜晚闪闪发光,充满着慑人心魄的魅力。还会有别的发现吗?比如,当从空中俯视的航拍不再昂贵,或者我们有更多的到桥底一游的机会的时候,会否有新的发现呢?显然,这一疑问让人期待的概率要比失望大得多。而不管是“老广州”还是“新客家”,不少人都表示海印桥有极强的都市感,看到海印桥,就能感觉到这个城市作为大都市的一面。
如此充满想象力的一座桥,出自这座以务实闻名的城市,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只是一个偶然之作。事实上,从一开始规划时,政府主管部门就是以突出“广州特色”——珠水帆影为出发点来筛选设计的。创意与想象正是借着这一平台来发挥出来的。当时,远在上海的桥梁专家黎宝松递交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在主管部门一心求新、求变的思路下胜出。黎宝松用了“倒Y形”的设计,桥与珠江融为一体,巧妙地构出一幅“珠水帆影”图。让观者有船帆的联想是设计的原意,至于更有想象力的——竖琴则是群众的智慧了,再到蝴蝶的联想,不难看出民众对这座桥的喜爱之情。
有要求比没要求好,历史会对随意之作与倾心之作有公正的评价。海印桥就是如此。它可经你反复回味,从桥上路过的感受其震撼与辉煌,在远处品味其造型之独特,在摄影发烧友眼里,它是一个永不过时的拍摄主题。
像琴像帆像蝶或像其它,关于海印桥的想象只会越来越多。
现场传真
一波三折,从过江隧道到斜拉桥
时间:1985年底到1986年初
现在看到的海印桥那万条斜拉钢丝抓住桥身的设计,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想象,让桥身充满了魅力。但在建桥的规划之初,定下来的并不是今天看到的模样。
据海印桥的主要设计者黎宝松透露,在自己负责的桥梁中,海印桥的规划和建设是最为波折的。最初规划时,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不要盖江上桥,要建成过江隧道,目的是保留大沙头、二沙岛等周边环境;但另外一派却认为,当时在建隧道方面没有经验,而且造价高,不是经济效益和实用安全性能的最好结合,因此还是建桥梁好。而黎宝松当时是主张后者,并且认为要创新地把海印桥设计成当时国外已非常流行的新桥形——斜拉桥。
但在1985年底,有人告诉黎宝松说,市政府已初步确定建成传统连续梁式的桥梁,并开始着手设计图纸了。但没想到,仅过了约1个月时间,当时身在上海的黎宝松却接到广州市市政局(即现在的广州市市政园林局)的紧急电报,随后还有一名副局长亲自到上海去“请”黎宝松。后来他才知道,原来省市政府领导一直都想对桥梁造型进行创新,趁一次出国考察的机会,专门考察了当时斜拉桥应用已较为普遍的德国等欧洲一些国家,发现斜拉桥不仅稳固,而且桥形也非常时尚美观,回来就立刻拍板要把海印桥设计成斜拉桥。
蓝天白云,有花有树有公园
时间:2010年2月1日16时
相比横跨在珠江上的其它桥,不管是竖琴还是扬帆的船,海印桥给人的想象都是最美最有诗意的,除了这点,在具体的地理位置、配套条件上,应该说海印桥也是非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