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舆论传播中的名利追求与价值献媚.doc
社会舆论传播中的名利追求与价值献媚
摘 要: 社会舆论传播往往使传播者以及被传播者在公众之间迅速形成舆论价值效应,以此实现他们自身的名人效应与价值利益。因此,社会舆论传播往往受制其背后的“名”与“利”。而受制于名利之下的社会舆论传播与公众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一种被动式的关系,舆论主体的名人效应与价值利益都取决于公众的价值认同。因此,在社会舆论传播的过程中,社会舆论往往丧失自我的价值独立性而偏向于一种价值献媚。
关键词: 社会舆论; 名利; 世俗化; 价值献媚
中图分类号: G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3)03-0024-03
我们说新闻舆论在传播宣传过程中有着很强的“炒作性”作用,对扩大人物与事物在社会、公众之中的影响起着很大作用,并且能在社会、公众之中形成共识性的价值评价与获得舆论价值效应。特别是现代传媒的发展变化,使得舆论传播途径发生彻底性改变,舆论传播的价值效应变得异常方便、快捷,且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性的价值传播。因此,在舆论传播过程中,当传播者面临着名气、效益、经济投入以及价值原则这些因素的时候,传播者往往更加偏重于对名气、效益的选择。客观地说,舆论“炒作性”仅仅是舆论传播过程中的一项功能而已。但在现实传播过程中,“炒作性”背后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名气效应,往往使它同越来越多的庸俗性、低俗性、媚俗性文化联系在一起,即为了传播效应,传播者往往扮演着一种价值媚俗角色。
一、名、利指引下的舆论传播
在舆论传播过程中,要想达到舆论效应“炒作化”效果,传播者往往借助于将事实传播娱乐化,即去除舆论传播过程中社会事实存在的严肃性,将严肃事实存在故事化、花边化、暴力化以及趣味化等等。同时,这种舆论“炒作化”手法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化媒介传播过程之中,即将文化存在中经典价值转化为趣味性文化价值,通过对文化经典进行故事性、情节性以及趣味性转变,以戏剧情节悬念或情感煽动、矛盾刺激等方式来博取公众兴趣。约翰·卡茨认为现代传播方式是一种新式的新闻传播方式,“新式新闻是一个速配的混合物,部分是好莱坞电影和电视电影,部分是流行音乐和流行艺术,它将流行文化和名人杂志紧紧混合起来,使小报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和家庭录像互相结合。”[1]这使得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与娱乐传播之间的界限渐渐模糊,而且“新闻与娱乐合流的这一趋势”[2] 将越来越明显。孟威认为这种以娱乐形式炒作的新闻舆论传播大致可以化为七种类型:“第一类,性问题炒作。像上述所提及的性丑闻、性绯闻甚至性虐待、性心理变态等,以‘性’为卖点,吸引受众注意。第二类,明星炒作。把注意力聚焦在明星身上,诉讼官司、感情生活、饮食起居、日常琐碎,事无巨细、‘兼收并蓄’,就像民间所说,‘明星取代模范,美女挤走学者,绯闻顶替事实,低俗代替端庄’。第三类,时尚炒作。热衷于挥金如土、奢侈浪费、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对豪宅、盛宴、名车和各种奢侈品炒作不遗余力,对斗富摆派头、盲目攀比、声色犬马的畸形消费行为偏爱有加,而对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予理睬,甚至流露出鄙夷和不屑的态度。第四类,奇闻炒作。偏爱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内容,宣扬腐朽丑陋的封建文化糟粕,或对耸人听闻的爆炸性新闻闻风而动,以讹传讹,对诸如‘和外星人的对话’、‘千年木乃伊怀孕’之类的传闻大加追炒、乐此不疲。第五类,暴力案件炒作。对抢劫、凶杀等恶性案件的细节报道面面俱到,并用大量篇幅、大标题、大图片加以渲染,最大限度地刺激读者感官。第六类,苦难炒作。‘戏说’灾难,缺少人文关怀。第七类,公共安全事件炒作。如‘非典’期间在真相未明的情况下妄加猜测评论;‘苏丹红’等食品卫生事件中,媒介的说法忽左忽右;等等。在与人民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一些新闻报道中,媒介常常打出‘科学’或不偏不倚的旗号,对任何一种说法都不加考证和辨析,简单化地给出各种‘专家’的说法了事,常常令公众真伪莫辨、无所适从。” [3]
新闻舆论热衷于新闻炒作,以奇异性、刺激性、趣味性等娱乐方式来迎合公众口味。从新闻舆论迎合公众口味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新闻舆论传播过程中已然丢失了新闻本身自我存在的独立性人格,新闻舆论文化中本身所应该具备价值素质已被公众口味所取代。在传播过程中也就出现了新闻舆论价值基调跟着公众趣味走;新闻舆论传播形式同娱乐相结合;舆论炒作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等现象。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否定,传统文化中价值信仰与终极性价值存在构成了其价值存在的根基与文化核心,传统文化也因此而形成自我独立的价值人格,而现代文明中对价值信仰的否定与对终极价值存在的无视,一切看似从“我”出发,实质上都是从自我需要出发。现代文化带来对自我释放的同时,却也被另外一种价值所套牢,即现代文化中极力推崇人性之“欲”。这些文化因子变化,在舆论传播文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