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给北京带来岭南文化的广东会馆(三).docVIP

给北京带来岭南文化的广东会馆(三).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给北京带来岭南文化的广东会馆(三).doc

给北京带来岭南文化的广东会馆(三)   在北京盛行的广东音乐   北京素来有喜好广东音乐的民间组织,其实这种组织最初也是经广东会馆传播开的。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李君盘、刘树楠为翔千学堂和实践女子学校筹款,在天乐园(大众剧场)举行义演,2月14日晚,上演的节目中就有广东音乐以及管弦合奏、箫笛合奏、喇叭单奏等。   扬琴也是经过广东会馆的举子们传来,最初叫“洋琴”,后改称“扬琴”。这种乐器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爱,早年在口语上还叫“蝴蝶琴”、“打琴”。后来被广泛地用在北方曲艺中,不但在梅花大鼓中使用,还能独奏。民国年间翟青山使用扬琴主奏,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曲种“单琴大鼓”,后经关学曾继承改称“北京琴书”。扬琴已经是北京俗曲演唱中的主奏乐器,却少有人知道它是经广东会馆传来的。   民国后的广东音乐在北京更是盛行,多是居住在广东会馆的学生带到学校中。后来的汇文、崇实、育英等中学也都有广东音乐社团,中国大学还有独立的音乐艺术团。参加这一时期的演奏者多数已经是地道的北京人参与了,现年90多岁的满族老画家穆家麒就是当年汇文中学的乐手。广东音乐在北京发展至今,却成为几乎没有几个广东籍的群体,这种艺术在北京可谓是南花北移。因广东省是孙中山先生的家乡,所以民国以来把广东音乐称为“国乐”。现在喜好广东音乐的民间组织在北京还有一两家,至于在公园演奏的爱好者就更多了。   北京松风国乐社成立于1944年9月,由当时北大学生杨雨金、冯葆富、王贻炬等发起创办,还有社员崔文治、罗廉、臧尔忠、倪宝恕、罗作新、李淳、裴新生、席福盛、白祥麟、邓振瀛、翟峻岑、蓝宝年、孙宝正、刘实、邝宇忠、雷庆文、吴川、周璞、白子洁、马殿驺等。该社每周六晚和周日下午及晚上活动,在王贻炬的父亲家里。   这个乐社有近10年的活动经历,是北京民间的公益性组织,为社会上义务培养了不少民乐人才,其中一些成员步入了专业音乐团体及音乐院校。松风国乐社如同北京推广广东民间音乐的一所学校,他们还不断研究印制学习资料,曾经编印了《粤乐彙粹》、《丝竹乐曲集》等4册。李凌著的《广东小曲》曾引用《粤乐彙粹》部分素材,广东音乐家甘尚时与天津音乐学院赵砚臣,以及余其伟所著的一些有关广东音乐书籍中,都对“松风”资料做了引用。松风广东音乐社经过近10年的积累,乐曲达数百首之多;还曾在北平电台、胜利电台、华声电台、联合电台等直播演奏节目。   解放后,松风国乐社以吹打乐《闻胜起舞》、《拿天鹅》,以及合奏《翠湖春晓》等曲目,参加第一届全国文代会演出,由北京师范大学杨大钧教授指导排练。新华电台当即为这几段乐曲录音,播送后,听众反响强烈,因为这个电台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传播覆盖面很广。后来电台还吸收了乐社的王贻炬为文艺科成员,自1949年8月1日起正式录制批量节目,以“北京业余国乐研究社”的名字取代原来的“松风”。从此这个乐社的演奏水平日益提高,还录制了广东音乐《秋水龙吟》,以及丝竹乐合奏《万年欢》等唱片出版发行。“松风”于1954年夏停止活动,但原来录制的广东音乐以及丝竹音乐仍不时继续播放。   1984年10月14日,在北京举行了纪念“松风”国乐建社40周年座谈会,后来在北京的一些“松风”老社员们又开始恢复了活动,还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怡情雅趣》、《长寿天地》等栏目中,展示过他们的演奏。   现在北京还有喜好广东音乐的民间丝竹社团,多半是经原来松风老人们传承。广东音乐能在北京有民间爱好组织与岭南音乐文化分不开,但最重要的是有“松风”这个民间乐社薪火相传。   广东传来的昆弋锣鼓“广家伙”   北京的广东会馆目前只存中山会馆戏台,原来南横街粤东新馆、韩家潭广东会馆等处也都有固定戏台,其他会馆一般可以临时搭台演出,所以当年在会馆演戏是常见的事。广东省自明代就传入昆腔和弋阳腔,后来结合当地语音风格逐渐演变成如今广东地方戏特色。   弋阳腔传入北京应是明代中期,曾经与昆腔合流逐渐形成北京弋腔特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高腔”、“京腔”以及“京高腔”等名称。它只用锣鼓击节,众人帮腔的形式演唱,没有丝竹相伴。虽说弋腔出自江西,但锣鼓却来自广东,弋腔很可能不是直接来自江西,或许是经杭州、广东传到北京,所以就与会馆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北京戏曲界便称高腔锣鼓为“广家伙”。   目前多数剧种的打击乐器多以金、木为主体,总体上按照五行分类,故将打击乐称之为“武乐”。“金”是指铜制的锣、钹类,“木”是指以鼓师手中的指挥乐器檀板和鼓楗子。戏曲的重要打击乐器——单皮,亦称板鼓;是以木做胎外包猪革加白铜钉制成,当属木金合成。通常以板鼓指挥其他锣鼓为演唱打击节奏,虽然中国各类剧种丰富,但在使用打击乐方面是共同的。   “广家伙”是高腔戏的节奏支柱,它在配合身段、上下出场时,都要按照不同行当的人物身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