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选修4第50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ppt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选修4第50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ppt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选修4第50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

[答案](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3)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包拯的相关知识。第(1)问,由“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可知,既有皇帝的因素,也有官场风气的影响,还有包拯的个人素质因素。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平正义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主题;儒家忠君爱民的价值观也起了推动作用;由材料二可知,宋代以来的市民文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对包拯的传颂。 [答案](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 (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 真 题 模 拟 二是帝制中国时代的眼光。……尽管在某些时期或个别思想家那里,孔子偶尔会遭到问难和批评,但总的来讲,帝制中国时代的孔子乃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拥有绝对权威而历久弥尊的政治文化偶像。 三是近代变革或现代转型期的眼光。晚清以来,……孔子的观念和形象在近世中国人的心目中发生了日益深刻而难以弥合的急剧裂变和根本转换。……孔子被洪秀全塑造成一个跪在上帝面前苦苦哀求认错的妖魔。……康、梁维新一派极力推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至圣素王和神明教主,…… 四是全球化时代的当下眼光。…… ——改编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轴心时期孔子是如何从理论上回应时代变革的历史难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观念和形象在近世中国人的心目中发生了日益深刻而难以弥合的急剧裂变和根本转换”的原因。 [答案](1)理论:提出仁;维护周礼;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原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社会矛盾的激化;不同阶级的政治诉求不同;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 材料二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下 材料三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有哪些?这一主张到后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三,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 (3)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答案](1)主张:按照君臣名分之礼、以德治国。影响:后来形成的三纲五常成为维护专制封建统治的工具,束缚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通过实现正义、法治、中道来建立社会秩序。(任意两点即可) (3)通过法治实现正义是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基础;既要肯定法治的基础作用,也要肯定道德的作用。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卿等宜思此语为鉴诫。” ——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第二十六》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唐律》首次将非法占有财物的行为进行总结和归纳,综合为六种犯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