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3第29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Word版含解析.docVIP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3第29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Word版含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3第29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Word版含解析

必修三 专题一 第29讲 一、选择题 1.(2015·郑州第三次质测)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 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B.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 C.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 D.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休养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程朱理学兴起后,《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原因在于孟子的思想与理学在政治和理论诉求上有诸多契合之处,B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宋代儒学家,不是孟子,A项错误;儒学面临佛道挑战是在魏晋以后,C项错误;D项没有指出根本原因。 2.(2015·浙江六校联考)《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后世学者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以下主张符合后世学者观点的是(  ) A.“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 B.“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C.“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程朱理学(朱熹思想主张)。材料意思是礼是天理,要克制私欲,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自己,才能达到仁。“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是针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的,与材料意思相反,故A项错误;“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意思是正常的饮食是天理,山珍海味般的挥霍是人欲。正当的需求,克服私欲是符合“天理”的。这与材料内容相符,故B项正确;“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意思是天地的符契,阴阳二气的符合,经常在人的身体上有体现,身体好像上天一样,数目上与天相匹配,所以命运和上天相连接,不符合材料意思,故C项错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求理的方法,故D项错误。 3.(2015·临沂一模)程颐说:“圣王为治,修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刑罚立则教化行矣,教化行而刑措矣。虽日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哉?”在此,程颐主张(  ) A.德刑兼顾,二者不可偏废 B.严刑酷法,规范民众习俗 C.教化百姓,有利国富民强 D.崇尚道德,依法治理国家 [答案]A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程颐思想主张)。“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哉?”,程颐认为崇尚道德教化,而放弃刑罚,难道不是偏废吗?因此他主张德刑兼顾,故A项正确;严刑酷法只是他主张的一方面,故B项错误;教化百姓也只是他主张的一方面,故C项错误;D项虽然涉及道德教化和刑罚法治,但没有反映出二者之间不可偏废的关系,故D项错误。 4.(2015·南京三模)《二程文集》载:“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该观点(  ) 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 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 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程朱理学。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是说“认为富贵是贤者不想要的,那就违背的人的实际情况。人没有利,平直正常的生活(都)过不下去,怎么能够没有利?”,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5.(2015·成都三诊)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他”是(  )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题干中提到是16世纪的思想家,根据所学知识,16世纪是中国的明朝时期,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D项符合题意;A项程颢是北宋时期的人,A项错误;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南宋时期的思想家,B、C两项错误。 6.(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视。”作者评价的是(  )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清之际的思想。从材料的信息“旧制度的激烈批判”“启蒙思潮”“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再结合四个选项的特征来判断。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在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