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2第4单元第22讲考点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2第4单元第22讲考点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2第4单元第22讲考点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根据材料信息“推子要革命”“兴无灭资”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夸大了阶级斗争,反映了政治环境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故B符合题意。A对此理解错误;C说法错误,题干中突出的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而没有涉及对国家政治的影响;D错在“个体私营”的说法,所以应选B项。 [答案] B 归 纳 升 华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 (1)传统服装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 (2)不缠足体现了对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追求。 (3)礼仪的革新反映了自由、平等的观念。 (4)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本质上体现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5)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生活变化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体现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冲击。 (6)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但也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殖民化的色彩。 真 题 体 验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解析] 照片人物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未涉及民族工商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与“1949年3月”不符,故B项错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反映了对下层民众的侮辱与伤害,照片中看不到战争场面,符合“没有硝烟”,故C项正确;反映“富裕与贫穷”反差,但不是“1949年3月”才“萌生着”,故D项错误。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但其个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新潮社团的思想观点,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表现出了当时的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国家对社会婚俗的态度,故C项错误;题干只能体现部分人依然通过八字、命书决定婚姻,但不能代表当时所有人都接受,故D项错误。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运动。从材料“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可知,维新思想家认为,变革服饰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意在社会上营造一种改革的氛围,使人们逐渐接受“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故应选B项。 [答案] B 表中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析] 观察上表,找出我国节假日变化的趋势,例如从1950年到2008年,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从2008年开始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等,选取任一趋势,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提高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结合史实对变化趋势的原因进行说明。 [答案] 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走向高考 · 历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教版 · 高考总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四单元 基 础 攻 关 1 考 点 探 究 2 归 纳 升 华 3 真 题 体 验 4 基 础 攻 关 [主干梳理]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推动。 (2)表现: ①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________”、旗袍与传统服饰并行。 ②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③住:西方建筑样式开始出现并逐步盛行。 ④社会习俗:“___________”“废止缠足”成为新风尚;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 中山装 断发易服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时期 物质生活 社会习俗 建国初期 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勤俭节约、________,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后 服饰:服装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饮食:到________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房: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