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 华 今 韵
杨发兴 编著
中华诗词出版社
目 录
《中华今韵》(修订版)序 3
不满中的追求 ——序杨发兴先生《中华今韵》 11
凡 例 17
《中华今韵》(十九韵)韵部韵母表 20
一 【啊韵】 a,ia,ua 21
二 【喔韵】 o,uo 22
三 【鹅韵】 e 23
四 【衣韵】 i 24
五 【迂韵】 ü 26
六 【乌韵】 u 27
七 【耶韵】 ê,ie,üe 29
八 【儿韵】 er 30
九 【思韵】 -i[?](前) 31
十 【知韵】 -i[?](后) 31
十一 【哀韵】 ai,uai 32
十二 【欸韵】 ei,ui 33
十三 【熬韵】 ao,iao 35
十四 【欧韵】 ou,iou 37
十五 【安韵】 an,ian,uan,üan 38
十六 【恩韵】 en,in,un,ün 41
十七 【昂韵】 ang,iang,uang 43
十八 【亨韵】 eng,ing,ueng 45
十九 【轰韵】 ong,iong 46
后记 48
修订后记 53
《中华今韵》(修订版)序彤 星
年初,杨发兴先生告我要对所编《中华今韵》进行修订,我深表赞成;考虑到杨老已届八十七岁,劝其不可过劳。没想到,6月末杨老就来电说,全书已修订大半,嘱我写篇序言。我深为其老而弥勤的忘我精神所感动,更念及神交十年的情谊,便痛快地应承下来。 新时期以来,随着传统诗词的复兴,诗韵改革的呼声日高。起初,杨老因不满于所谓的“新韵书”而编成《中华今韵简编》,时在2001年。不久,《中华诗词》2002年第1期刊发星汉教授编的《中华今韵简表》和广东诗词学会编的《中华新韵府简表》,用来征求意见。2003年,杨老又印行《中华今韵简编》(修订本)。2004年6月中华诗词学会通过《中华诗词》公布了赵京战主编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简表》(以下简称“十四韵”),推荐试行。对“十四韵”,杨老和我都是赞成的,但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意见。正是以此为契机,我得以结识杨老,书电往来,引为同道。出于对“十四韵”的不满,杨老在《中华今韵简编》(修订本)的基础上,又废寝忘食地编成《中华今韵》,由中华诗词出版社于2006年4月出版。这是一部超过百万字的宏编。两年的日以继夜,已经耗费了杨老的大量心血,而修订这样一部宏编,对于行将九十的老人来说,庶几是生命的最后一搏,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中华今韵》出版后,我曾写了一篇《为中华今韵叫好》的文章,其中写道:“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现代汉语韵典”,“是对七十年来现代汉语诗韵成果的最新总结,也是二十年来诗韵改革的集大成。”经过八年的检验,我觉得上述论断并非谀辞,修订后的《中华今韵》将更加名副其实。 《中华今韵》纠正了《诗韵新编》的缺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在语言文字方面,承继民国的积极成果,以空前的力度开创工作,建树颇多,成绩斐然。1958年,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使汉语语音拼写有了国家标准,现已成为国际标准。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还制定和推行简化汉字,颁布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出版了具有国家标准意义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令人遗憾的是没有出版一部具有国家标准意义的韵书。较有名气的韵书,就我所知,是列入大学文科教材的《诗韵新编》。 《诗韵新编》最初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出版于1965年。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对该书略作修订,重写了出版说明,在凡例中增加了《通押后的十八韵与十三辙对照表》,新版印刷发行,以后又多次印行,影响颇广。 首先应当肯定《诗韵新编》是依据普通话语音编定的现代韵书。然而就其诗韵体系和编辑体例来看,基本承继了《中华新韵》,正如其《凡例》所说明的“参照《中华新韵》……分为十八部”,“分部韵目及韵部次序,也依照《中华新韵》排列”。只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把《中华新韵》的“十模”韵目,改为“十姑”。因此,有必要对《中华新韵》作一番考察。 《中华新韵》名义是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定的,实际是国语推行委员会委员黎锦熙、魏建功、卢前对《国音分韵常用字表》(即黎锦熙、白涤洲所编的《佩文新韵》)的修订。1941年10月10日由行政院核定公布,而实际印刷发行则在1942年秋季。以后又有《增注中华新韵》版本刊行。这是适应推行国语(普通话前身)需要的必然产物。 1913年,民国教育部读音统一会(后来经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而为国语推行委员会)制定了注音字母,决定推行国语,确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但为了照顾南方方言,在声母上保留了尖音与团音的区分,在声调上保留了入声。由于这是一个折中的而非单一的语音系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