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
提醒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柱形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3.种群密度调查
提醒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与“S”型曲线模型比较
1.两种曲线模型比较
项 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种群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 K值有无 无K值 有K值 曲线形
成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联 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2.K值与在实践中的应用
灭 鼠 捕 鱼 (最大增长速率) 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K值(环境容纳量) 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生存 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3.K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值会上升。
提醒 (1)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获量,如时捕捞可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获量——最大日捕获量应处于种群密度最大时。(2)增长率≠增长速率。
考点三、群落及其种间关系辨析
1.群落与种群的比较
种 群 群 落 区别[高考资源网] 概念
内涵 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概念
外延 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种群内个体间可进行天然基因交流并拥有一个共同基因库 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由不同种群构成,群落中各物种间因存在“生殖隔离”而无法进行天然基因交流 特征 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都影响种群密度 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联 系 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 2.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 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当,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捕 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提醒(1)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多种种间关系。(2)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
(3)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