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2011上半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汇报片解说词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以其划时代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汇聚了世博会历史上最多的参展方,吸引了7300万的参观人数,创下了世博历史之最。世博会“上海周活动”期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在宝钢大舞台精彩亮相。为了让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在一个不大的空间、一次短暂的访问中更多地了解上海的传统文化,我们集结了多方力量和智慧,经过半年多的创意策划,以“上海的一天”为叙述主线,重点推介具有海派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丰富的展品和多元的互动,让观众在空间行进中体验百年申城的发展历程和上海民众日常生活中多元文化。展品由最能体现海派特色的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海派玉雕、象牙篾丝编织、曹素功周虎臣笔墨制作技艺、海派绒绣、龙凤旗袍制作技艺等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构成。我们还精心设置了早餐点心“四大金刚”、老虎灶、飞跃黑白电视机、三五台钟等上海的传统文化符号,让“老上海”重温往昔,让“新上海”品味海派。在此期间,我们还与市政府新闻办合作,在世博会新闻中心召开了“感知上海”记者邀访活动,面向世博会注册媒体记者全面介绍传习馆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情况,派发了精心设计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画册》。世博园内精彩纷呈,园外同样百花齐放.为了能让中外宾客在世博期间深入了解和体验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184天的“世博城市文化体验日”活动期间,我们将上海本土特色浓郁的马陆蔑竹编织、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庄行土布染织技艺、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向全市121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感受世博氛围,让中外游客在社区里体验浓浓的本土文化。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国家也正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2010年初,中央财政对本市评弹、独脚戏、淮剧、吴歌、奉贤滚灯、瀛洲古调派琵琶艺术6个国家级项目给予了240万元专项资金补助。为了让资金使用确保实效,我们逐项开展实地调研,“度身定制”了保护计划,初步形成了年度完成任务、着重量化指标、实行年终验收的“上海机制”。一年来,6个项目资金使用合理,保护成果显著。2011年1月,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举行了别具特色的保护成果汇报展演,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专程来沪督导,对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资金监管机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上海做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记录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2010年,我们继续与上海文化出版社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合作,大力推进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编辑出版和专题片摄制工作。截止2011年6月,已出版《上海田山歌》、《昆曲》、《淮剧》、《锣鼓书》、《独脚戏》、《评弹》、《上海灯彩》7部丛书分卷,《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业已进入出版程序;摄制完成《上海田山歌》、《江南丝竹》、《琵琶艺术(瀛洲古调派)》、《奉贤滚灯》、《沪剧》、《锣鼓书》、《顾绣》、《上海灯彩》、《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鲁庵印泥制作技艺》共10部高清系列专题片,并于6月1-10日在艺术人文频道进行展播。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对非遗保护进行宣传和管理是本市保护工作的一大特色,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信息平台是本市非遗保护信息化工作的两大抓手。2010年6月,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正式开通,并已于近期完成二期建设。网站全面、完整、权威地反映了本市非遗保护工作的现状,设有非遗风貌、三民文化、申报指南、学术交流、基地展馆、专家博客、互动游戏、非遗剧场、非遗大讲堂、项目分布地图等多个板块和功能,面向全社会展示、宣传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开通后,“文明盛会 传统瑰宝”主题摄影比赛、“传承文化 风情民间”知识竞赛等多个活动借助网络平台纷纷启动。截至12月底,网站全年数据累计新增量近2GB,收录了本市128项市级名录项目、传承人、重要活动等大量图文信息,全年累计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600余篇,累计访问量达10500余次。“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信息平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为基础,于2011年5月完成二期建设,实现了从单机数据库向网络数据库、单一数据存储向综合管理平台的升级,通过网络将全市各区县和保护单位数据库进行连接,可以方便地对非遗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和规范存档,对工作部署进行快捷发布和灵活操作。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0年,我们举行了“文化遗产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正式公布了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0名,本市市级传承人达到341名。“文化遗产日”期间,我们在全市统筹开展各类宣传展示活动,各区(县)、项目保护单位开展的各类活动共计5大类,140余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阵地建设方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