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邹守益[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邹守益[精选]

邹守益 一 “戒惧”宗旨 圣门要旨,只在修己以敬。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杂以尘俗也。 戒慎恐惧,常精常明,则出门如宾,承事如祭,故道千乘之国, 直以敬事为纲领。(《与胡鹿厓》) 良知精明处,自有天然一定之则,可行则行,可止则止,真是鸢飞鱼跃,天机活泼,初无妨碍,初无拣择。所患者好名好利之私, 一障其精明,则糠秕眯目,天地为之易位矣。(《答周顺之》) 吾心本体,精明灵觉,浩浩乎日月之常照,渊渊乎江河之常流 其有所障蔽,有所滞碍,扫而决之,复见本体。古人所以造次於 是,颠沛於是,正欲完此常照、常明之体耳。(《与君亮、伯光》) 明德之明,人人完足。遇亲而孝,遇长而弟,遇君而忠,遇夫妇 而别,遇朋友而信,无往非明德之流行。流行之合宜处,谓之善, 其障蔽而壅塞处,谓之不善。学问之道无他也,去其不善以归於 善而已矣。(《与鲍复之》) 良知之教,乃从天命之性,指其精神灵觉而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无往而非良知之运用,故戒惧以致中和,则可以位育, 扩充四端,则可以保四海,初无不足之患,所患者未能明耳。好问 好察以用中也,诵诗读书以尚友也,前言往行以畜德也,皆求明之 功也。及其明也,只是原初明也,非合天下古今之明而增益之也。 (《复夏敦夫》) 博文格物,即戒惧扩充,一箇功夫,非有二也。(《复夏敦夫》) 寂感无二时,体用无二界,如称名与字。然称名而字在其中,称 字而名在其中,故中和有二称,而慎独无二功(《与余柳溪》) 人伦庶物,日与吾相接,无一刻离得,故庸德之行,庸言之 谨,兢业不肯放过,如织丝者丝丝入簆,无一丝可断,乃是经纶大 经。(《》) 胸中一有所不安,自戒自惧,正是时时下学,时时上达,准 四海,俟百圣,合德合明(《青原赠处》) 一物不留,却是万物毕照。一物不留,是常寂之体;万物毕照, 是常感之用。”(《》) 知太极本无极,则识天道之妙;知仁义中正而主静,则识圣学之 全。(《》) 形色天性,初非嗜欲,惟圣践形,只是大公顺应之,无往非日月, 无往非郊野鸾凰。(《与师泉》) 天性与气质,更无二件。人此身都是气质用事,目之能视,耳之 能听,口之能言,手足之能持行,皆是气质,天性从此处流行。 先师有曰:“恻隐之心,气质之性也。”正与孟子形色天性同旨。 其谓“浩然之气,塞天地,配道义”,气质与天性,一滚出来, 如何说得“论性不论气”。后儒说两件,反更不明。除却气质, 何处求天地之性?(《》) 中和不在戒惧外,只是喜怒哀乐,大公顺应处;位育不在中和外, 只是大公顺应,与君臣父子交接处(《》) 东廓以独知为良知,以戒惧谨独为致良知之功,此是师门本旨, 而学焉者失之浸,流入猖狂一路。惟东廓斤斤以身体之,便将此 意做实落工夫,卓然守圣矩,无少畔援。诸所论著,皆不落他人 训诂良知窠臼,先生之教卒赖以不敝,可谓有功师门矣。(《》) 越中之论,诚有过高者,忘言绝意之辨,向亦骇之。(《答聂双江》) 年来一种高妙口谭不思不勉,从容中道精蕴,却怕戒惧拘束, 如流落三家村里,争描画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於自家受用,无 丝毫干涉。”(《》) 是时越中流弊错出,挟师说以杜学者之口,而江右独 能破之(《》) 果能戒慎恐惧,常精常明,不为物欲所障蔽,则即此是善,更何 所迁?即此非过,更何所改?一有障蔽,便与扫除,雷厉风行, 复见本体。其谓“落在下乘”者,只是就事上点捡,则有起有灭, 非本体之流行耳。(《答徐子弼》) 只在念起念灭上工夫,一世合不上本体矣。”(《》) 至善无恶者心,有善有恶者意,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 物。(《青原赠处》) 近来讲学,多是意兴,於戒惧实功,全不着力,便以为妨碍自然 本体,故精神浮泛,全无归根立命处。间有肯用戒惧之功者,止是 点检於事,为照管於念虑,不曾从不睹不闻上入微。(《与余柳溪》) 动静有二时,体用有二界,分明是破裂心体。(《》) 即是戒惧功课天德王道,只是此一脉。所谓去耳 目支离之用,全圆融不测之神,神果何在?不睹不闻,无形与声, 而昭昭灵灵,体物不遗寂感无时,体用无界,第从四时常行,百 物常生处,体当天心,自得无极之真。(《与双江》) (《》) 先儒谓学成於静此因人驰於纷扰,而欲其收敛之意。若究其极, 则所谓不睹不闻。主静之静,乃吾心之真,本不对动而言也,即 周子所谓一,程子所谓定。时有动静,而心无动静,乃真静也。 和靖谓:“敬有甚形影,只收敛身心,便是主一。如人到神 祠中致敬时,其心收敛,更着不得毫发事,非主一而何?此最 得濂、洛一脉(《》) 你只静坐,把念头一齐放下,如青天一般,绝无一点云雾作障, 方有会悟处。不要怕空,果能空得,自然有会悟处。(《》) 吾儒之空,如太虚一般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