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锦屏林业契约、文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参考资料
锦屏林业契约、文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
―――――――――――――――――――――――――――――――――――――――
贵州省锦屏一带,苗侗民族在清朝时期签订了大量的山地买卖、租佃契约,现存部分成为研究中国经济史和法制史的主要资料,但仅仅从契约,甚至是部分契约的内容来准确揭示锦屏林区家族林业管理方式和在林业经济的背景下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互动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利用诉讼文书、官府告示及口承资料与其进行互证。文章就一些学者锦屏林业契约研究中提出的林区家族私有制、林业纠纷的民间处理以及契约体现的“权利保护”等观点进行质疑。
关键词:锦屏 林业契约 经济 法律 苗族 侗族
作者:徐晓光,凯里学院教授、副院长,法博
―――――――――――――――――――――――――――――――――――――――
?
清水江下游的锦屏[锦屏,清康熙十一年(1672)设锦屏汛,雍正五年(1727)设锦屏县,道光十二年(1832)析县为乡,属开泰县(今黎平县)。民国二年(1913)重设锦屏县,属镇远道。后县城迁至王寨(今三江镇)沿袭至今。(参见贵州省编辑组:《侗族社会历史调查》,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一带是苗族、侗族的聚居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东部,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非常适宜杉木和其他林业作物的生长。所以从明末开始,在朝廷“皇木”征派和民间林木交易中处于得天独厚的有利地位,到清代嘉庆、道光时期,锦屏已经完全卷入了林业商品经济的潮中,成为当时贵州乃至全国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这块边远地区苗侗民族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带来家族组织、社会机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逐步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林业生产体制和在中国民族法制史上堪称独特的契约制度和家族土地、山林管理制度。
一、?????????? 家族公有制及房族股份制
到清朝中期以后,随着林业经济的发展,苗族地区传统管理方式和经营体制有所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保留家族共有制前提下家庭股份制的出现。罗洪洋等认为:清水江苗侗民族地区林业契约,特别是“卖木又卖地契”的出现,说明林地所有制正从“家族公有制”向“家庭私有制”转变,而且认为“林业契约只能是林地家庭私有制的产物”。[罗洪洋、赵大华、吴云:《清代黔东南文斗苗族林业契约补论》,《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然而我们从锦屏契约中还不能读出证明“林地家庭私有制”的有力证据。其实有时契约本身是不能说明的问题,可以借助其他资料,如家族内部的土地纠纷诉讼文书等。从该地一些诉讼文书看,清朝中期以后锦屏土地和生产资料还是家族公有的。公有制的家族内部常会出现畸轻畸重,分配不均的现象,甚至因多劳少得,少劳多得而引起的矛盾也是难免的。吃了亏的房族在经济利益和心理不平衡情况下也会将官司打到官府,要求公平解决。这里通过曾在嘉庆、道光时期显赫一时的姚氏家族[参见徐晓光:《清水江流域林业经济法制的历史回溯》,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以下]的后代姚廷标具控姚绍襄的两件“禀稿”,[两份“禀稿”虽未标明年代,但从明确记载的代系辈分看,应是晚清时期的。]分析清朝晚期家族林地所有制及家族内部关系情况。
禀稿一:
从以上所述情由中可以得知以下几点:(1)控告人祖上姚继周生兄弟九人,公业均分九股,为九个兄弟按股所有。(2)家族财产由族长统一管理,并执掌公契。公业山场由家族长决定或买或卖,或栽或砍。以前廷煊为九房之长,均由其主事。(3)到控告人姚廷标主事时,接管家业和公契后,发现“半党东”杉山土股三股(此前被祖父将山上的杉木公卖,该地在廷煊主事时种上茶树)被姚廷煊在与佃户定立合同时,划为本户所有,并写明每年所采之茶分为六股在该房内部均分。(4)控告人将公契与祖父的财产记录拿给堂侄绍襄(廷煊之子)验看,强调该地茶山土股应属九家公业,绍襄抵赖,不承认事实。控告人便请地方乡团再三再四追问,绍襄拿不出契约等证据。(5)控告人在去年采茶时,按照公契所定股分,在乡团的监督之下公采公分,然后将土地出买给别的家族承买管业,并将所得银两九家均分,绍襄一房也派人到场签字领银。(6)今年采茶季节,绍襄等率本房妇女将本属买主所有的茶子采走。(7)买主自然不让,便请卖地时的中人找控告人理论,控告人也请中人让绍襄出具能证明该地为他房所有的契据和相关证明。(8)绍襄因拿不出契约,还十分强蛮,声言要将茶树砍尽,控告人不得不请县政府提讯姚绍襄追究其企图私吞公业,并蛮横闹事的责任。
这是一件家族主事具控房族成员将公产划为私业,并在家族长纠正后仍然带人闹事,引起与已购买土地的所有权人发生的争议。该房族又无证据,且态度蛮横,在家族内部无法解决,请县政府解决案件。县政府受理这个案件,提讯绍襄,然而绍襄反控姚廷标,暗盗契据,并以他母亲葬在茶山为由证明该山为本房族所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