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
文章的开头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来了一个长镜头,点明了诗里塑造的中心形象,点出了时间。 三、四句则是诗人由此联想到付出艰辛劳动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第四句中“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辛勤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从第五句到第九句,诗歌拉开镜头,展现了伫立的稻束的背景,为后面诗人的深思奠定了基础。 品味鉴赏 “站”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田野的身姿,是收获的见证和象征。 “疲倦”“皱”写出了母亲的辛勤和衰老; “美丽”写出了母亲精神伟大,意志的坚韧。 “满月”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欣喜,烘托了母亲的无私胸怀。 品味鉴赏 “暮色” “远山”“满月挂在树巅”等勾勒了苍茫辽远的背景。 “这”指金黄的稻束; “静默的雕像”表明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坚韧超出了一切言说。 第一部分:作者由稻束联想到收获联想到生产的母亲(劳动者),歌颂了劳动者的美丽坚韧和无私。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头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现代诗歌二首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穆旦 穆旦生平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笔名的由来 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正如查良镛后来将“镛”名一分为二,成为“金庸”。 诗 歌 朗诵 阅读诗歌,找出意象 ????(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北方的、枯干的)田野???????(冻结的)小河???????????????????(古老的)路???????(堆着沙土的)窗???????????????(低矮的)小街???????(泥草的)屋顶???????????????????(旧了的)镰刀、锄头……???????(飘落的)雪花?…… 这些意象让你联想到什么? 写作背景 1941?年,中国处于抗战最激烈的阶段,中国土地大片被日本占有,此时的中国正是灾难最深重的年代。? “借一景喻民族,取一夜喻人生” 这些意象构成中国北方农村的景象,意境却是荒芜、冷寂、压抑、古老、固化……作者正是“借一景喻民族”,这北方的农村正是我们饱经沧桑的苦难民族的象征,是古老而灾难深重的中国的象征。? 诗人创作风格 穆旦不是悲观主义者,他是一个早慧且早熟的诗人,在20?世纪40?年代以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抒写了深沉雄浑的生命之歌。他的诗歌,透露了敏感而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苦难岁月里丰富复杂的精神境遇,呈现出诗人对人类生存状况、民族前途命运思考的痛苦。生的希望与绝望,爱的欣喜与怅惘,民族的期望与灾难等在他的诗中交织、扭结、?矛盾和冲突。透过其诗,可以感受到诗人躁动、苦闷、压抑和焦灼的痛苦灵魂。? 诗人除了富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那份坚韧,“在别人懦弱得不敢正视的地方,他却有足够的勇敢去突破”。 这首诗中哪些意象能够表达出诗人的这份坚韧的精神? “一幅厚重的,多纹的脸” “儿郎的哭声” “一样地躺下” “一样地打鼾” “风” “红的炭火” “祖先” 等意象。 诗中重点描写了一老一少两个人物形象。是怎样描写的?又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一个写脸色:“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一个写哭声:“谁家的儿郎吓哭了,哇——唔——唔——从屋顶传过屋顶”。 父亲的这张脸是勤劳农民的象征,也是久经沧桑的苦难民族的象征。 儿郎的哭声则应代表新生和希望。 然而子辈长大成人后,仍和父亲“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一样地劳作、辛苦,一样地麻木、呆滞,这是何等的不幸,何等的悲凉。 第三节主要意象: 红的炭火: 我们民族曾有过的辉煌; 灰烬的遗留: 光辉闪耀后的灰烬; 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静静承受着苦难,坚毅顽强地生活着。 第三节主要意象: 在门口,那些用旧了的镰刀, 锄头,牛轭,石磨,大车, 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表现了农家安闲、宁静的生活,与开头形成对照,在凄清中感到宁静。诗人在以自然景物烘托民族苦难时,也以自然景物象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顽强。 总结: 诗人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内容? 明确:表达了对祖国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对人类命运和民族忧患的悲凉而深沉的情感。 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