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唐以后,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出任地方监军,形成了一张从地方到中央的宦官监军网。同时,设立枢密使,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国家决策。内侍省、神策军中尉制、枢密使制,并称唐代三大宦官制度,使得唐代宦官干政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唐代宦官集团兴盛一时,高级官员的任免、甚至皇帝的废立,尽操诸宦之手,宦官的经济、社会地位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安史之乱”是宦官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肃宗李亨因强藩作乱、险亡其国而开始对武将妄加猜疑,宦官则大受宠信,开始内掌军队,外监诸将,其权力从内廷向外朝逐步延伸,从间接向皇帝进言干预朝政到直接把持军政要职,最终形成了专权格局。 第二个阶段 永贞元年至元和末年(805~820)﹐是讨伐叛镇的时期。永贞元年(805)八月﹐唐宪宗即位﹐在他祖﹑父十多年努力之后﹐中央军力和财力都有了一定基础﹐他开始执行削藩政策。 几次平叛的胜利 尽管唐宪宗派兵平定了藩镇割据,但根子却并没有除掉,许多藩镇趁平定一些民变之机,扩大势力范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冬天一个雪夜里,唐邓节度使李愬率领九千士兵雪夜袭克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平定了淄青李师道。沧景、卢龙、成德等镇相继归顺中央,唐朝曾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全国表面上维持统一,是为“元和中兴”。 ---朝廷委任节度使﹐长期割据的局面似乎都解决。 第三阶段 从唐穆宗初至唐懿宗末(821~874)﹐是藩镇复活并延续的时期。宪宗伐叛所创下的新局面没有维持多久。 第三阶段中﹐藩镇有所复活并发展﹐不过程度不如第一阶段之甚。在这段时间内﹐不论是在唐朝控制的地区﹐还是割据藩镇控制的地区﹐都经常发生牙将逐帅的事件。这是藩镇割据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是权力下移的象征。 第四阶段 从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亡(875~907)﹐是藩镇相互兼并的时期。 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唐朝虽然征集各镇士兵围剿﹐并委任都统﹑副都统为统帅﹐实际上指挥并不统一。许多节镇利用时机扩充自己的实力。 广明元年十二月(881年1月)﹐黄巢攻入长安后﹐唐朝中央政权实际已经瓦解﹐这时在全国逐渐出现了许多割据势力﹐有的原是唐朝的节度使(如高骈)﹔有的则是自己形成一个武装集团之后﹐被唐朝授予节度使(如杨行密﹑董昌﹑钱镠)。这样﹐割据的藩镇空前增多。农民起义军失败后﹐这些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数十年战争不断﹐几乎遍及全国。天佑四年(907)﹐名义上的中央朝廷也被藩镇之一朱温夺去了﹐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直到北宋统一﹐才结束这一局面。 唐朝藩镇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 唐朝藩镇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一方面与藩镇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的种种特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藩镇之间的政治军事联盟、与中央的微妙政治态度有很大关系。 首先,政治方面,藩镇割据各拥强兵,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节度使的职位也是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一般唐中央只能事后追认,不能更改。如魏博、成德、卢龙三镇节度使前后凡五十七人,唐廷所任者仅四人,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 其次,经济条件方面,本来唐朝的边镇多进行屯田或营田。这种屯田或营田的土地是封建国家的土地。节度使多带度支、营田使,而节度使的财赋,像河北诸镇,不归唐朝中央掌握,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这些屯田、永营田的土地事实上就成为节度使所有。 并且,藩镇掌握了本镇财政权,在本镇内经济、财政上有自己的一套,赋税完全不交到唐朝中央去。 这就造成藩镇割据的物质条件,使藩镇割据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原因。 藩镇割据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就是节度使握有一支强悍的牙兵。衙兵就是牙兵,当时的的牙兵是十分强悍的,《旧唐书》 “魏之牙中军者,自至德中,田承嗣盗据相、魏、澶、博、卫、贝等六州,招募军中子弟,置之部下。遂以为号,皆丰给厚赐,不胜娇宠。年代寖远,父子相袭,亲党胶固。其凶戾者,强买豪夺,俞法犯令,长吏不能禁。变易主帅,有同儿戏。”这种牙兵,就是地方上强宗豪族的子弟兵,他们一方面是节度使的牙兵,是藩镇割据的核心武装力量;但另一方面他们代表着本地区庄园主的力量,要是节度使违背了他们的利益时,他们就变易主帅,如同儿戏了。因此,形成“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情形。 藩镇割据的第四个重要原因,就是藩镇之间的政治军事联盟。唐朝的藩镇之间因其“势同患均”利害一致,“邻道平居或相猜忌,及闻代易,必合为一心,盖各为子孙之谋,亦虑他日及此故也”。 影响 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7世纪)、回鹘(7世纪)、西夏(11世纪)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 对唐朝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而藩镇之内,征兵重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自陕以西,民力伤残,人不聊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