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为什么而活着好重点
(一)导语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故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西方的一位伟人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他就是本文的作者罗素。 (二)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意义与真理的探索》、《人类的知识:它的范围和界限》等。 作为当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在将近100年的漫长生活历程中,罗素在许多领域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及其他文章甚多。他文思敏捷,平均每天写作3000多字。他的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其中尤以哲学、数学成就最高。 罗素还是国际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在晚年,他以自己的巨大声誉积极干预国际政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三)通读文本,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 对于“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什么? 作者用“纯洁”、“无比强烈”来形容这种激情,说说“纯洁”、“无比强烈”的含义。 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说说每段各写了什么。 (三)通读文本,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 【明确】“纯洁”,说明其一生的追求,除了这三种之外,别无其他;“无比强 烈”与“不可遏制”呼应,也说明这三种激情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始终左右着自己的行为。 (三)通读文本,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第一段,总起,提出自己的人生追求;接着的三段分述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同情苦难的理由;最后总结,再次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四)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 既然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而活着的三个理由,就一定要问为什么。请同学们从第二三段分别概括作者追寻爱情、寻求知识的原因。 作者追寻的知识使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实际上是指哪些方面的知识?如何理解其深刻含义? 经历漫长的岁月 我寻求安宁 我找到狂喜, 我找到烦恼, 我找到疯狂, 我找到孤独, 我找到孤寂的痛苦, 它啃噬着我的心, 但安宁我从未得到! (四)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 作者寻求知识的原因:(1)希望了解人类心灵;(2)希望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3)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四)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人的心灵”代指有关人本身的知识,“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代指有关自然的知识,“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代指有关人与社会的知识。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形象地表现了渴望了解人类自身、探索自然奥秘、理解社会科学的强烈愿望。这三方面的知识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作者渴望了解的是一切知识。 追求知识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 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 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罗素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婚姻与道德》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关于求知 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无过于学习了。 ——巴尔扎克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 在得到幸福的问题上,求知欲比追求财富的欲望是更加可取的。 ——休谟 小小卖艺人:生活的辛酸,过早地写在她的眼中……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携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讨论: 1、罗素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里的“天堂”和“尘世”分别指什么?为什么除了需要爱情和知识之外,还需要同情心来支配他的一生? 2、作者为什么认为“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讨论: [明确]“天堂”是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尘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