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探魂魄理论
试探魂魄理论
作者:刘应科,马庆楠 魏飞跃
【关键词】 魂魄;神;精;七情;脏腑
翻阅中医学典籍,“魂魄”一词出现频率颇高,众多医家对魂魄均有所论述。但这一理论瑰宝却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阙如,本文拟从传统医学发展脉络中疏理“魂魄”的概念,探讨其临床意义。
1 魂魄的基本概念
1.1 “魂”
“魂”为人体中的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左传·昭公七年》曰:“人生始化为魄,既生魂,阳曰魄”,意思是阳气附身叫做“魂”,在他们看来,作为阳气的“魂”附于身人则表现为生命活动。《说文解字》曰:“魂,阳气也”,“附气之神曰魂”(《左传注疏》),可视其为抽象之体。它又常用来特指显示出勃勃生机的少阳之气。《白虎通·情性》:“魂,犹伝伝也,行不休与外也。少阳之气,故动不休。”《灵枢·本神》有:“随神往来者为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故知其与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有关联,张景岳为此对“魂”具体界定:“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是也。”(《类经·藏象》)
1.2 “魄”
“魄”为人体中的阴神,无“魄”不生。先民认为,“人生始化为魄”(《左传·昭公七年》),即人降生时首先变成的东西叫“魄”,《说文解字》云:“魄,阴神也”。孔颖达曾剖析道:“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亦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十三经注疏·左传·昭公十年》)。可视其为具体之物,即“魄”为形体,相对有浊阴沉降之性,故《礼记·
2.1.3 魂魄与精气血神的关系 早在《内经》就指出了魂魄与精、神的关系: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肺藏气,气舍魄”。黄元御《素问悬解》“血藏魂,魂生神”,汪蕴谷《杂症会心录·魂魄论》“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复,魂魄聚”,也均述及魂魄与精神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魂魄与气血也有着密切关系,魂藏于肝得血养,则思维敏捷,深思熟虑;魄藏于肺得气养,则行为果断,充满魄力。杨西山《弄丸心法·神论》云:“神气之灵曰魂,魂则属木;精血之灵曰魄,魄则属金;魂张则神随之运矣,魄定而精乃随之凝矣,魂魄寓乎气血之中,气血鼓乎,魂魄之用”。可见,魂魄寓生于精气血神之中,精足、气足、血足、神足,才会魂魄充盈附体,而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1.4 魂魄与七情的关系 魂居于肝,肾与肝为母子关系,肝在志为怒,肾在志为惊为恐,肝血足则魂安而不惊不恐;魄居于肺,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为悲,肺气充则魄定而不忧不悲。《灵枢·本神》中有:“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又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因而,魂充魄足,情志调和,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2.2 魂魄的病理意义
2.2.1 影响五脏功能 肝不藏血,肝血不足,可导致魂不随神而动,出现梦游、呓语等病症。肝藏魂,悲哀过甚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灵枢·本神》言:“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肝气衰竭,则不藏魂而见性格改变,言语不清;肺气衰竭则不藏魂而见兴奋,烦躁,肌肉抽搐,最终而因魂不守舍,魄无安居而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肾精不足而魄不充,则出现目盲,耳聋,惊恐不安。脾气虚,在思而不记,纳差食少,饮食无味。
2.2.2 影响精神活动 神魂魄意志失调会导致神魂不相随,失眠多梦,神志恍惚,神魄失和等病证。张介宾在《类经脏象类·去神》云:“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而魂荡”。又引朱子曰:“魄盛则耳目聪明,能记忆,老人目昏耳溃,记事不及者,魄衰也”。这都说明“魂魄”影响着精神情志,临床上出现记忆衰退、精神失常、癫狂等症状时,可以补充人体的精气,而使精气充,魂魄鼓,疾病除。如果魂不鼓则人的精神会失常,就会导致癔症、颠症、狂症,甚至死亡。
2.2.3 影响情志活动 过怒则肝失疏泄而扰乱魂魄,魂受扰而不静思。过恐则伤肾,肾不藏精,精不养魂,因而出现多梦,甚至噩梦,痴呆,发傻,癫证。张景岳言:“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类经·脏象论》)。过于悲忧,则肺气闭郁,魄无所居,而散乱不安。过度思虑,则志意太高,所欲不遂,耗伤脾之营血,致魄无所养,则出现烦躁不安,失眠,甚则发狂等症。《灵枢·本神》云:“喜乐无极则伤魄”,这也论及魂魄影响情志活动。
综上所述,魂魄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魂与魄有着各自的本质含义,但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特征在现代看来都还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她是中医学中的一块瑰宝,应该加以继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鸿谟.中医神魂魄理论及其科学性[J]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