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理系统的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地理系统的聚类分析 和判别分析 讲授人:何艳芬 主要内容 §1地理系统的聚类分析 §2地理系统的判别分析 §1地理系统的聚类分析 Q型聚类分析就是根据地理区域(站点)的各属性变量的观测值予以分类的,它涉及到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所得到的有意义的地理数据。 由于要素(或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和数量变化幅度的差异,如用原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就会将不同性质、不同量纲、不同数量变化幅度的数值都统计在一起,这样就有可能突出某些数量级特别大的变量对分类的作用,而压低甚至排除了某些数量级很小的变量对分类的作用。 消除量纲的不同和使每一变量都统一在某种共同的、相对均匀化的数值范围内。为此,常对数据进行处理 。 地理数据的处理有对数变换和标准化处理两个步骤。 假设有m 个聚类的对象,每一个聚类对象都有n个要素(指标)构成。它们所对应的要素数据可用表6.1给出。 各指标经对数变换后,数据变幅减小且变均匀。见表7-2。 这样变换后的数据,均值为0,方差为1,且与指标的量纲无关。 所谓极差标准化,就是系列中的任一变量(xij)与其第j列中的最小值xj(min)之差和第j列的极差的比值。这样变换后的变量,也叫“极差正规化”。 其计算公式为: 假设把我们研究的对象(地点或样品)视为m维空间的点,所谓距离,就是用各种方法计算出各点间的相互距离( ) 并用它来刻画各点间的相似性或亲疏程度。 聚类方法有多种,以系统聚类法应用最广。 在定义类和类之间的距离方面,有很多的方法,如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类平均法、重心法和离差平方和法等。 其中最短距离和最长距离是两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定义两类之间的距离以两类间所有样本中最远的两个样本间的距离来表示。 表示地点(或样品)i( i ∈ Gp )与地点(或样品)j( j ∈ Gq )的距离,用G1,G2,…表示类别,而Gp和 Gq两类间的距离用Dpq表示,则 定义两类之间的距离以两类间所有样本中最近的两个样本间的距离来表示。 表示地点(或样品)i与地点(或样品)j的距离,用G1,G2,…表示类别,而Gp和 Gq两类间的距离用Dpq表示,则 聚类图(谱系图) §1地理系统的聚类分析 §2地理系统的判别分析 §2地理系统的判别分析 §2地理系统的判别分析` §2地理系统的判别分析` §2地理系统的判别分析` §2地理系统的判别分析` §2地理系统的判别分析` §2地理系统的判别分析 §2地理系统的判别分析 §2地理系统的判别分析 §2地理系统的判别分析 §2地理系统的判别分析 §2地理系统的判别分析 §2地理系统的判别分析 §2地理系统的判别分析 §2地理系统的判别分析 §2地理系统的判别分析 (3)在上一步骤中所得到的8×8阶距离矩阵中,非对角元素中最小者为d57=0.83,故将G5与G7归并为一类,记为G11,即G11={G5,G7}。 计算G1,G2,G3,G6,G8,G10与G11之间的距离,可得到一个新的7×7阶距离矩阵 。 此乏娶择紧藤踞亏腔署司肛重痊系掉有朔延讼姥贡访渐栋就男码关矗狸铂第七章 理系统的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第七章 理系统的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 (4)在第2步所得到的7×7阶距离矩阵中,非对角元素中最小者为d28=0.88,故将G2与G8归并为一类,记为G12,即G12={G2,G8}。再按照最短距离分别计算G1,G3,G6,G10,G11与G12之间的距离,可得到一个新的6×6阶距离矩阵 . 踪琳缴室宽邹棍兵螺算谗选闯赎澡艘视域希音佳壁臻显荆渗某学鲜怜误融第七章 理系统的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第七章 理系统的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 (5)在第3步所得的6×6阶距离矩阵中,非对角元素中最小者为d 6,11=1.07,故将G6与G11归并为一类,记为G13,即G13={G6,G11}={G6,(G5,G7)}。再计算G1,G3,G10,G12与G13之间的距离,可得到一个新的5×5阶距离矩阵 (6)在第4步所得的距离矩阵中,非对角线元素中最小者为d 3,10=1.20,故将G3与G10归并为一类,记为G14,即G14={G3,G10}={G3,(G4,G9)}。再计算G1,G12,G13与G14之间的距离,可得一个新的4×4阶距离矩阵 酬往恰澡您庞夕魂惰宾佣旋颐致锁压她菇碾沙洽襟枣荒埃秩武榜卒扯仓沧第七章 理系统的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第七章 理系统的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 (7)在第5步所得到的4×4阶距离矩阵中,非对角线元素中最小者为d12,14=1.29,故将G12与G14归并为一类,记为G15,即G15={G12,G14}={(G2,G8),(G3,(G4,G9))}。再最短距离计算G1,G13与G15之间的距离,可得一个新的3×3阶

文档评论(0)

16588w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