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考的祆教研究(1923-2000).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参考的祆教研究(1923-2000)

中国的祆教研究(1923-2000)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大量伊朗系的民众进入中国,其中以粟特人最多;同时,伊朗系统的文化也传入中国,祆教就是其中之一;伊朗系统的民众和文化,对于中国中古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仅就中国学者有关祆教的研究成果,略加介绍,间附评论。   隋唐时期, 虽然儒释道三家仍然占据了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 但由于国家开放, 勇于接受新鲜事物, , 即祆教、摩尼教、景教也都在此时盛传或开始传入中国, 或多或少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同时,粟特、波斯人的东来, , 而且,   祆教又称火祆教、拜火教, 是唐朝对流行于中亚和中原地区的波斯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的称呼。固然清末文廷式等人已经在读书笔记(《纯常子枝语》)中谈到祆教在华的传播问题, 1-1, 1923; 1934年校订本收入《陈垣学术论文集》1, 中华书局, 1980), 他根据正史有关西域诸国俗事天神的记录,认为火祆之名闻中国, 自北魏南梁始, 北魏灵太后所祀之胡天神就是祆神。自波斯被大食所灭, 祆教徒被迫东奔, , 因而两京和碛西各州设祆祠, 最早的祆祠是西京布政坊西南的祆祠。他还比较了祆教与景教、摩尼教的异同, 如对寺庙的称呼, 景教、摩尼教称寺, , 亦不译经, 教徒只有胡人而没有汉人。他考证了祆教在唐朝的流行和会昌时的灭绝情况, 其结论影响极广。此後, ----兼论火祆教、摩尼教入华之早期史料及其对文学、音乐、绘画之影响》(《大公报在港复刊卅年纪念文集》下, 香港, 1978; , 香港中华书局, 1982), 指出唐宋诗词中的“穆护”即火祆教僧人, 波斯文作Mogu或Magi; , 对北朝至唐宋时期祆教在华的流行状况, 做了进一步的论说。他涉及到了敦煌吐鲁番新出史料, , 颇为明晰。林悟殊《唐人奉火祆教考辨》(《文史》30, 1988; 《波斯拜火教与古代中国》, 1995), 对陈垣的观点提出质疑, 认为火祆教译经虽未发现, 但其徒众在中国是以口头相传的方式传教, 3, 1995), 利用敦煌吐鲁番出土的伊朗语文书, ; 至于北朝隋唐文献和文书中的“天神”, 1996-4),认为敦煌藏经洞发现了一部粟特语祆教残经(Or.8212/84,原编号为Ch.00289)其年代甚至早于敦煌汉长城遗址发现的粟特文古书信(约3-4世纪),是现存最早的粟特语文献。事实上,当辛姆斯-威廉姆斯(N. Sims-William)转写翻译这个残卷时,指出残卷中虽有丰富的琐罗亚斯德教的知识,甚至头两行文字是祆教祈祷文的抄本。但综合各种因素,把这件残卷看作是摩尼教经更为合适(The Sogdian Fragments of the British Library, Indo-Iranian Journal, 18,1976. 46-48.)林文中所讨论的其他早于古信札的内容,则属于西域范围。 , 祆教问题重新引起热烈的讨论, 主要原因还在于吐鲁番新史料的发现。1977年, ----唐墓葬出土文书概述》(《文物》1977-3), 提示了吐鲁番文书中的“丁谷天”、“胡天”, ,王素《高昌火祆教论稿》(《历史研究》1986-3), 502-640)的文书中的“丁谷天”、“胡天”、“诸天”、“天”, 550)十二月三十日祀部班示》中的“萨薄”, 即高昌国专门管理和监督火祆教的官员。对此, 1987-4; 收入《波斯拜火教与古代中国》,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5; 又Lin Wushu, A Discussion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eaven-God in the Qoco Kingdom and the High Deity of Zoroastrianism, Zentralasiatische Studien, 23, 1992)提出异议, , 因此正史所记高昌国所俗事的“天神”, 也并非祆教,当然,这并非说高昌国没有人信奉火祆教, , 王素又发表《也论高昌“俗事天神”》(《历史研究》1988-3), 9/10, 1988), 又把高昌的“俗事天神”, , 并没有改变大多数学者仍然把史籍和吐鲁番文书中的“天神”、“天”、“胡天”解释为祆神或祆祠。姜伯勤在池田温关于敦煌粟特聚落的出色研究的基础上,写成《敦煌吐鲁番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季刊东西交涉》5-1.2.3, 1986; 《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 文物出版社, 1994), 根据吐鲁番出土文书, 地区分出唐代西州登籍的粟特人和未登籍的粟特商胡, , 实为在籍粟特人组成的聚落,并进而比较了敦煌吐鲁番两地两种粟特人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姜伯勤《论高昌胡天与敦煌祆寺》(《世界宗教研究》1993-1; 又见姜伯勤《敦煌吐鲁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