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传播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翻译与传播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

翻译与传播: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海岸【核心提示】近30年间,随着文学翻译研究领域“文化转向”的趋势日趋深入,更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诗歌的翻译与传播已开始进入西方主流文化。 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已历经几个世纪,但重心落在古典诗歌上,有关新诗的译介相对来说起步晚、影响弱。 ?中国新诗的译介与传播 最早的中国新诗英译本为哈罗德·阿克顿(Harold?Acton)和其学生陈世骧合译的《中国现代诗选》,1936年在伦敦出版,随之是白英(Robert?Payne)英译的《中国当代诗选》(1947年)。在美国,许芥昱编译的《二十世纪中国诗选》(1963年),闵福德(John?Minford)和宋祺编译的《山上的树》(1984年),叶维廉编译的两部中国新诗选集《中国现代诗歌:1955—1965》(1976年)、《防空洞抒情诗:中国现代诗歌,1930—1950》(1992年)等著作,可谓是英译中国新诗的里程碑式译本,改变了以往英语世界翻译与传播中国诗歌重古诗、轻新诗的局面。然而,许多重要的英译本没有收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中国新诗作品,例如,爱德华·莫林(Edward?Morin)编译的《红色杜鹃花》(1990年)、奚密(Michelle?Yeh)编译的《中国现代诗选》(1992年)、托尼·巴恩斯通(Tony?Barnstone)编译的《风暴之后:中国新诗》(1994年)都存在这样的缺点。而个人诗集的英译大多集中于朦胧派诗人的作品。 王屏编译的《新一代:中国当代诗选》(1999年)开始重点关注朦胧诗之后出现的新一代诗人的作品。张耳与美国众诗人合作英译的《别处的集结:中国当代诗选》(2008年)、海岸与英美诗人合作翻译的《中国当代诗歌前浪》(2009年)则将目光转向,聚焦于90年代以来的作品。2012年,由杨炼选编,威廉·赫伯特(William?Herbert)、霍布恩(Brian?Holton)等英译的中国当代新诗选《玉梯》由英国著名的血斧(Bloodaxe)出版社出版,相信会给西方读者带来更大的惊喜。 ?从“玉书”到“玉梯”的文化传统 据杨炼透露,“《玉梯》这部诗选的立意在于达成中英诗人间的深度交流,在思想上和语言上,必须传达出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特征:观念性和实验性”。“我们刻意用极端的原创,挑战极端的翻译——不是空谈诗歌的可译与否,而是由原作设定美学要求,不容不可译的可能!”事实上,当听说杨炼及其中外编译合作者将他们英译的中国当代诗歌选集命名为“玉梯”时,笔者不禁为他们这一构思暗暗叫绝——自觉地将中国新诗的翻译归入西方对中国诗歌译介与传播的文化传统中。显然,《玉梯》试图攀越《玉山》(The?Jade?Mountain)这部美国诗人宾纳(Witteer?Bynner)翻译《唐诗三百首》的英译经典,抵达《玉书》这一西方译介中国诗歌的源头。 《玉书》(Le?Livre?de?Jade)是法国贡古尔学院女院士茱迪·戈蒂叶(Judith?Gautier)与其中文教师丁敦龄合作翻译的中国古诗集,因其优美的法文成为“世界级的经典”,对欧美文化界产生巨大影响,后被译成欧洲多国文字,出版了几十个版本,更多次被转译成英文。这些从法文译本转译而来的英文译本,为中国古诗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铺平了道路,《玉书》随之也成为“美国本土化中国诗歌文学小传统”的源头。 钟玲认为,这个本土化中国诗歌的文学小传统在美国文学上的成就规模不大,但却是实在的。第一,有些中国古典诗的英译本身已成为英文创作的经典,包括庞德(Ezra?Pound)翻译的李白《长干行》、王红公(Kenneth?Rexroth)翻译的30多首杜甫诗以及斯奈德(Gary?Snyder)翻译的24首寒山诗。第二,这些诗歌对美国一些作家、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活产生影响,成为促成他们生命中重要转变的因素之一,如影响一些美国作家去接近大自然或回归田园生活。第三种成就表现在中国文化对美国作家创作产生的影响上,使美国诗歌无论在内容或表现手法上都有新的呈现,具备了新的风貌和美感。可见,近30年间,随着文学翻译研究领域“文化转向”的趋势日趋深入,更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诗歌的翻译与传播已开始进入西方主流文化。 ?中西译者需要真诚合作 八十余年中国新诗英译史,乃至几个世纪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史都表明,成功的翻译离不开中外诗人间的真诚合作。无论是早期理雅各(James?Legge)与王韬合作翻译《诗经》、宾纳与江亢虎合作翻译《玉山》,还是后来的译者如杨宪益夫妇、王红公与钟铃、罗郁正与舒威霖、丁祖馨与拉菲尔等,都是绝佳的例证,为中外合作英译中国诗歌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示范与启示。2008—2009年间,笔者也曾编译出版过一本《中国当代诗歌前浪》,以汉英双语形式呈现当代

文档评论(0)

tt859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